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德國《世界報》5月10日報道,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在過去20年里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今中國有5.5億城市居民,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豐富多彩和國際化。《世界報》記者走訪了北京3個不同家庭。
月收入1400元家庭
美琪3月25日滿一周歲。母親佩佩和當木工的父親李先生在麥當勞為她慶祝了生日。這家在中國有900家分店的快餐連鎖店專門為兒童舉辦生日派對。給美琪過生日的費用是34元,這對只有一人工作和月收入約1400元的家庭來說已經是筆很大的開支了。
美琪的姥爺是一家國有企業的退休職工,姥姥是家務女幫工。他們有近4000元的月收入,也接濟子女一些。100天哺乳期過后,美琪吃的是中荷合資的多美滋營養奶粉。一盒多美滋奶粉售價70元。最初,嬰兒每兩天需要一盒這樣的奶粉。
與幾乎所有的家庭一樣,美琪的父母也使用幫寶適尿布,42片包裝售價80元。食品、尿布、護膚霜和浴液幾乎耗盡了父親的全部收入,祖父母支付生活的其他所需。
當年姥姥是用布尿片撫養其1981年出生的女兒佩佩的。那時奶粉是定量供應。每天的牛奶供應量是250毫升,她必須再給佩佩喂米粥。
很少到餐館吃飯和從未到外地度過假的姥姥認為,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多了。她的愿望是有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她女兒希望有一輛奧迪,去休假旅行,美琪得到最好的教育。
有車有房一族
現年35歲的曾楠從事信息工作,比她大4歲的丈夫是企業管理人員。兩人每月可支配收入合在一起超過2萬元,他們買得起私有住房和小汽車。其獨生子濤濤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
在母親陪他去學校之前,全家人用早餐20分鐘。濤濤的標準早餐:一杯牛奶、一碗干玉米片和一個煮雞蛋。有時也吃些蛋糕或餅干。過去北京人的早餐只有饅頭。“喝粥沒有時間”,曾楠說。如果時間很緊的話,她就帶兒子在去學校的路上到肯德基用餐。那里甚至有中式早點,有3種粥和油條。曾楠的父母住在附近,他們每天早晨吃傳統的中式早餐———沒有奶制品。
曾楠為兒子濤濤在全日制學校用餐每月支付550至650元。正餐有肉、蔬菜、湯、飯后甜食、米飯或面條。營養意識較強的曾楠每天晚上還讓兒子吃些水果,吃個酸奶。曾楠回憶說,她16歲時才第一次品嘗酸奶。
富人階層
在270多平方米大的私人住宅的所有房間里,都可以看到玩具和嬰兒用品,這套住房位于北京有人看守的高檔住宅區。8個月大的孫子毛豆,是房地產經紀人龐先生及其妻子的寵兒,這套住宅屬于他們。毛豆的父母與其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盡管他們有自己的60平方米的住宅,因為毛豆很小,父親龐博不久要去美國讀工商管理碩士。他是網絡專家,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他的妻子潘文婷在中國一家石油公司工作。
鐘點工每周來3次。廚房的柜子里堆放著給毛豆吃的亨氏果汁和蔬菜汁、雅培奶粉和嬰兒食品、鈣片、魚肝油和葡萄糖。毛豆的喂食按父母每周制定的食譜進行。
幫寶適、玩具、服裝和出生后頭幾周請保姆———毛豆的月開支超過了美琪一家———包括祖父母和父母在內的整個大家庭的月收入。龐先生的家庭有寬敞的住宅、兩輛小汽車。
如今中國有約200萬上中產階層人士買得起像龐先生家這樣大的私人住宅。此外,中國的富裕階層開始購買別墅。
“在過去20年里,吃、住方面的變化最明顯”,龐先生說。在1988年之前,龐還自己到市場上買蔬菜和肉,吃多少買多少。如今到處都可以買到半成品、富含維生素和鈣的產品以及進口水果。龐先生一家每周去家樂福、麥德龍或沃爾瑪的鮮貨部購物一次,把暫時不吃的食品放到冰箱里凍起來。他們還經常去餐館吃飯。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