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環球在線消息:“土樓客家文化的非暴力性代表了中華儒家文明和平、中庸的典型特征,從而能夠在世界上否定中國威脅論!”余秋雨7月7日在龍巖作的《客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的專題講座中說明確指出。
余秋雨教授是應邀參加慶祝福建永定土樓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專題講座。余秋雨教授在講座前走訪了所有永定土樓世遺點。在講座中,余秋雨教授指出:“客家人在幾千年來的歷史動亂和王朝更替中完成的幾次大遷徙,幾乎都是以和平方式完成了文明的遷徙和同化。這明顯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諸如歐洲文明與印第安文明相遇時所產生的暴力沖突。客家土樓作為客家人的聚散地和文明的聚集地,其圓樓、無棱角、不進攻的設計方式,也充分體現了中華儒家文明講究和諧、謙卑、中庸的建筑風格和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有序的中庸文化特征。哈佛大學亨廷頓教授提出的21世紀文化沖突論已經體現在伊斯蘭文明和歐洲上,但是不會體現在中華儒家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沖突上,從而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否定中國威脅論!”
在講座中,余秋雨教授總結了土樓客家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征:一是客家人在歷次遷徙、流浪中幾乎都是以和平方式完成了文明的遷徙所表現出的非暴力性;二是客家人用自己長時間、大團隊、大行動的方式,用自己遠行千里的行為來選擇自己的文化所表現出的行動力;三是土樓客家人在自己的文化傳播中不斷建立自己的生態共同體,不斷同化原著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同化力。客家人的遷徙大多表現在偉大的王朝更替時期,是偉大朝代的流浪者,大文化的承擔者,在這種同化過程中,高文華同化了低文化的文化交流使得中華文化得到提升。余秋雨認為土家客家文化的這三個優點以特殊的傳播方式很好地弘揚了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因客家文化的存在而得到了強化,為增強中華文化的份量做出了特殊的文化貢獻。
(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 熊志 實習記者 李輝 林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