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9月28日晚8時30分,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王兆耀,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顧逸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介紹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施情況,并答記者問。
神七共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繞地45圈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王兆耀通報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的消息和此次飛行任務的主要情況。
王兆耀說,神舟七號飛船自今年9月25日21時10分成功發射以來,共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繞地球飛行45圈后,于9月28日17時37分安全著陸,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健康出艙。目前,3名航天員已經抵達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今晚在當地休息,明天上午將返回北京。目前,3名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
航天員出色完成各項預定任務 中俄成功合作
王兆耀說,此次任務中,長征2F運載火箭將神舟七號飛船準確送入太空預定軌道;航天員飛行乘組出色完成了各項預定的操作項目。其中,航天員翟志剛著“飛天”艙外航天服、劉伯明著“海鷹”艙外航天服,互相配合,成功完成了空間出艙活動。航天員翟志剛在艙外取回了科學試驗材料并進行了太空行走。出艙活動結束后,釋放了伴飛衛星,并將圍繞軌道艙進行伴飛試驗。飛船在軌期間,還成功進行了“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試驗。任務實施過程中,俄方專家對“海鷹”艙外航天服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中俄兩國在此次飛行任務中的成功合作,為雙方下一步開展更深入的合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神七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準確入軌、正常運行,出艙活動圓滿、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務目標
王兆耀說,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神舟七號飛船、長征2F運載火箭、我國制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從俄羅斯引進的“海鷹”艙外航天服,以及“天鏈一號”中繼衛星和船載終端,性能優良,工作正常,為航天員的多天在軌飛行,特別是出艙活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飛行任務組織指揮科學嚴密,飛行控制中心和陸海基測控系統精確實施了測量、天地通信和控制,著陸場系統快捷高效地組織了航天員搜救和飛船回收。可以說,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地實現了“準確入軌、正常運行,出艙活動圓滿、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務目標。這一成就的取得,歸功于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歸功于全體參試人員的奮力拼搏、刻苦攻關;歸功于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全世界人民、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同胞的大力支持。
中國載人航天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比還有相當差距
王兆耀表示,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載人航天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離祖國和人民的期盼還有很大的距離,神七任務本身還有不少經驗教訓需要總結。載人航天工程后續任務還很艱巨,任重而道遠,我們一定不懈努力,繼續攀登。
中國2011年發射空間實驗室 2020年建成載人空間站
王兆耀表示,載人登月是世界高科技中極具挑戰性的領域,又是一個戰略性的高科技領域,我們認為我國有必要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
王兆耀說,根據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我們在突破出艙活動技術之后,也就是完成“神七”任務之后,我國將要突破載人航天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匯、對接技術,然后再研制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王兆耀說,初步計劃在2011年左右發射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簡易的空間實驗室,之后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與之對接,進行交互對接試驗。初步規劃在2020年左右建成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王兆耀說,在我們實現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目標之后,我們將走向星際空間更遙遠的地方。綜合分析國際載人航天發展大趨勢,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載人登月是世界高科技中極具挑戰性的領域,又是一個戰略性的高科技領域,我們認為我國有必要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
中國人會在不遠的將來實現載人登月
王兆耀說,專家們論證認為,在載人航天工程前期技術機理的情況下,和國家有關航天工程的成果基礎上,適時地啟動載人登月有關技術的攻關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中國人一定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登上月球的宏偉設想,但是何時實施這項工程,因為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還將組織專家進一步的充分論證,為國家的決策提供支持。
釋放伴飛小衛星為和平科研 無軍事目的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顧逸東說,神舟七號整個任務完成得非常圓滿,作為載人航天應用方面的一項新技術試驗——伴隨飛行的試驗,到現在為止進行得還是非常成功的。這次開展伴隨衛星的試驗,一方面是進行這樣一種微小衛星的技術試驗來開拓以后應用的一個新途徑。小衛星的伴隨,比如說空間站或者空間實驗室可以延伸大的飛行器的功能,反過來它又可以對大的飛行器,比如為我們的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進行服務,比如觀測外表檢查可能的損傷,來對大飛行器進行服務。所以我們相信在今后載人航天工程當中它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顧逸東說,下一階段就要開展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當中一項關鍵性的技術。這個小衛星同時為交會對接提供一些經驗、打下一些基礎,包括地面系統對兩個飛行器的軌道控制進行指揮、組織以及軌道預報等基礎性的工作,對交會對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的。至于大家問是不是有軍事方面的意義,我可以舉幾個例子,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德國合作,也搞了一個伴飛衛星,對和平號空間站進行檢查和診斷,進行繞飛實驗。
顧逸東說,美國的航天飛機航天員曾經用手釋放過微小衛星,同時用搭載筒來釋放科學實驗的小衛星。去年,日本的月球探測的衛星釋放了兩個伴飛衛星,這也是伴飛衛星的例子。我看不出他們這個有沒有什么軍事目的,我相信他們完全是和平科學研究的目的,我們也是同樣的。
中繼衛星試驗非常成功
王兆耀表示,上半年我國發射了一顆數據中繼衛星,很成功。經過半年多的在軌調試,各項性能指標都達到了要求。發射這顆星主要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測控覆蓋率,這次大家在看轉播“神七”任務的時候,有時候中間突然斷了畫面,那就是因為現在測控覆蓋率低造成的。
王兆耀說,另外一方面,就是提高對氣象衛星、環境監測衛星、資源遙感衛星數據傳輸的效益和效率,這次試驗非常成功。
神七舒適性通過飛行得到證實 氣閘艙設計獲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家軍表示,“神七”飛船的舒適性,對于保證后續的任務是非常關鍵的,這個結果通過飛行得到了證實。
袁家軍說,相對于“神五”和“神六”,大家知道經歷了兩次載人飛行,從火箭的角度來看,這次飛行我們認為對于航天員飛行舒適性的改進在這次飛行當中得到了證實,因為我們看到發射過程中,三名航天員都招了招手,我們意識到這是我們在飛行的初期過程當中的一個固體和液體耦合振動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進。我們火箭系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花了三年多的努力。
袁家軍說,對于“神七”飛船來說,我覺得特別是這次和出艙活動密切相關的氣閘艙的設計,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因為這個氣閘艙應該說兼顧了四項功能,第一,它本身是一個儲物艙,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在組裝和穿著之前,它是用來儲物的。第二,它又是一個工作艙,航天員在里面組裝,還要做很多的試驗。第三,它又是一個氣閘艙。第四它又作為一個軌道艙。把這么多的功能組合在一起,而且我們是第一次研制、第一次飛行就獲得了成功,我們感覺非常滿意。
(來源:新華網) 編輯:霍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