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認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成為現在至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受到人們普遍關注和好評。
雖然“城鄉一體化”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歡迎,但我們還是應當理性地認識到,中央所提的“城鄉一體化”并不是“城鄉同一化”或者“農村城市化”,實現“城鄉一體化”不是農村人都成為城市人,農村都變成城市,農民都成為農業工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應該是指經濟社會的城鄉相互補充、協調發展,而不是單純的“農村城市化”。具體而言,是否實現“城鄉一體化”應當由三個標準來衡量,即: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經濟相結合;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社會文化建設與農村生產生活相適應;國家福利實現城鄉居民平等。
我國“大城市、大農村”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長期以來,城鄉差異主要是在二元結構和管理體制下,形成了兩個社會系統和兩個經濟系統,兩者之間缺少真正的經濟聯系,兩者是分割的、相互缺少溝通和互補。由于各地重城市工業經濟、輕農村經濟發展,更缺少兩者之間實現經濟發展融合的考慮,使得城鄉差別、城鄉矛盾、城鄉權利隔閡越來越大,影響了國家的整體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與城市經濟相結合,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格局,讓農村與城市不再成為互不相干的經濟體和社會體,而是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
而實現上述目標,就要求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社會文化建設與農村生產生活相適應,而不是盲目地“向城市看齊”。因為農村的生產生活與城市生產生活有著很大不同,如果片面追求“向城市看齊”,反而不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鄉一體化”中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不是讓“農村城市化”,而是要讓農村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農村經濟的特殊性可能隨著城鄉經濟的融合度提高而逐步減小,但農村社會的特殊性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就像戶籍稱謂上的不同可以輕松改變,但農村人群的特征卻不會因此而消失。
在筆者看來,“城鄉一體化”進程,更重要的是城鄉居民在國家福利方面的平等。這類不平等,雖然近年來解決了一些,但并未從根本上改善。一些地方力推城鄉戶籍的“一元制”,但推了幾年,也沒有看到城鄉居民權利實現真正、全面意義上的平等。城鄉居民的權利平等,是解放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村可持續健康發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如今中央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首要面對的自然就是如何突破制約城鄉居民權利平等的瓶頸。
遵循這三個“標準”,在城鄉之間實現各自發展中的溝通與融合,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互補與聯系,就會找準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正確路徑。我們可以設想,未來的中國農村依然是農村,城市還是城市,但它們卻成為互惠互補關系、和諧的城鄉統一體。那正是“城鄉一體化”的目標所在。(來源:新華網 作者:廖德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