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倡導設立的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從1980年國家批準設立經濟特區以來,“深圳速度”已經成為人們的一個習慣用語。在短暫的28年間,深圳從一個人口只有3萬人的邊陲小漁村發展到人口過千萬的現代大都市,城區面積也從最初的3平方公里擴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GDP也從1979年的1.79億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6700多億元,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深圳目前已經成長為中國內地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以及文化產業是其四大支柱產業。此外,作為中國主要的外貿口岸,深圳進出口總額連續10多年位居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深圳人均GDP達到10628美元,成為內地首個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新華社記者任勇攝
中國貢獻,讓人心悅誠服
《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作者薩拉邦焦爾尼在“驅逐”“中國制造”一年后發表感言時說:“經過一年沒有中國貨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貨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過這種日子了。”
薩拉邦焦爾尼的這番話說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依賴。如今,從美洲到歐洲,從亞洲到非洲,許多國家大型商場或零售商店的貨架上都擺放著“中國制造”,既有衣食住行所需的日用品,也有通信網絡設備等高科技產品。
“事實上,世界各個角落所有購買‘中國制造’商品的消費者都得益于這些產品的價廉物美,有英國經濟人士甚至說,‘中國制造’使英國人更加富有,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賽因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
對于許多外國公司來說,中國的巨大市場是他們發展的重要動力。
麥當勞目前在中國有大約1000家分店,每天銷售100多萬份漢堡包。肯德基在中國的分店超過1800家,占其全球分店總數的四分之一。美國公司在華獲利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日本松下電器產業公司總裁大坪文雄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正是因為有中國改革開放30年,松下乃至歐美的其他企業才能夠進入中國,才能夠將產品出口到中國,同時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再出口到日本及其他國家,在相互合作和協助中增加了交流。”
在談到今后中國市場在松下全球戰略中的定位時,大坪文雄說,在消費領域,中國的市場擴大最為迅速,因此,如何擴大在中國的銷售,是松下海外戰略的最重要部分,以最快的速度將松下最先進的產品引進到中國,是松下今后銷售戰略的重中之重。
如今,對中國的貿易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1972年,當尼克松總統首次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時,美中貿易聊勝于無。2007年,美中貿易額創下了3020.8億美元的新高,是1979年、即兩國建交時雙邊貿易的120多倍。現在,美中兩國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并且已成為全球經濟“雙引擎”,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40%。對歐盟來說,中國已是第二大貿易伙伴,2007年歐盟同中國的貿易額達3560億美元,是1975年時的100多倍。非洲同中國的貿易額也從1977年的7.2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33億美元,在30年內實現了百倍增長。
中國對減少世界貧困人口所作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中國使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500萬,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