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94年 紅色記憶
1985年以來,中國通信產業的增長速度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從1989年至1999年,年增長達到43% 。
1992年,中國的電話用戶已達到1000萬,1998年增長到了1億。
除了固定電話之外,街頭公話,無線尋呼(BP機),移動通信“大哥大”、互聯網通信逐漸出現。
1990年前后的三四年間,百姓積蓄已久的通信需求火山式爆發。談及緣由,原北京網通新聞發言人李立濤先生說,生產力被釋放出來,人們對信息渴求、對溝通渴望,最典型的是農村。當時農民根據當地特點總結出各自的生意經,諸如想致富先種樹、想致富先養豬等等,后來發現,即使“種”了“養”了,運不出去也富不了,于是“要想富先修路”成為新民謠。再后來老百姓又發現,光有路還不行,因為他們要把產品介紹給需要的人,于是與外界進行信息溝通的愿望強烈,“要想富先通電話再修路”的口號叫響。
爆增的通信需求讓電信人難以招架。裝機難,難到什么程度?原北京市話局趙局長告訴記者,那時候,一張原本免費的電話裝機申請表,在黑市上竟賣到80元。
如今30歲往上的人,對從樓上飛降下來的黑色皮線也許還有記憶,那是不得已而搶架的臨時線路。它們密如織網,通信職工稱之為“皮線墻”,戲言即使有人從樓上摔下來也不會喪命。通信部門已竭盡所能,怎奈設備落后,資金匱乏。
1990年,國家對初裝費作出明確規定,即原則上按收回建設成本收取,標準暫定為3000至5000元。采訪中,曾教授特別提到一些人對初裝費存有誤解,他說:“初裝費并非中國自創,在通信網建設初期收取較高初裝費,是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而事實上,初裝費政策作用巨大,它使我國僅用十幾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與此同時,在收入分配方面,國家對通信部門實行著名的“三個倒一九”政策。產業政策的調整使通信業改變瓶頸地位,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發展速度創世界之最。
這期間,一方面固話用戶數量激增,另一方面,站立街頭的“黃帽子”公用電話和腰揣BP機、手持“大哥大”的時尚男女已成城市風景。
90年代后期,移動電話市場一路高歌猛進,數量呈幾何級數遞增。到2000年達到8526萬戶,數量超過尋呼用戶。進入21世紀,號碼顯示、短信功能的出現讓手機擊中尋呼“命門”。尋呼老矣,手機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