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4日報道,在中國,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帶領他的團隊,在過去幾年里屢次掀起審計風暴,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回首過去幾年的成就,李審計長稱,公開透明是醫治腐敗最好的療法。
“我們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納稅人,這些錢都怎么花的,我們必須對他們有個說法,” 李金華說。
在每年向人大常委會所作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李金華都要匯報政府各部門在預算執行和財務收支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審計結果,除了涉及國家機密的,都加以公開。
李金華認為,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充分的公開透明,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執行力。
但是,李金華說,目前開展審計結果公告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個別政府部門不愿意公開。李金華認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他介紹,與外國同行比較,我國的政府審計在審計的對象、程序和內容等方面,都和他們一樣。但是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政府審計對總理負責,國外審計多數對議會負責。對總理負責的最大好處是,我們不僅發現問題,同時還能在總理的協調下,加強各部門的合作,迅速查處和解決問題。
中國的審計部門同司法和紀檢部門合作,在查處大案要案和打擊腐敗等方面,都取得了外國同行所沒有起到的作用。
有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五年里,審計部門共審計59.2萬個部門,完成了對16.7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促進增收節支1919億元。同時,向司法機關移送案件2847件,涉及4370人。向紀檢部門移送5509個案件,涉及7672人。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員王雄軍認為,這些數據表明我們的審計體系不僅起到了抓賊的作用,同時還幫助追回款項,讓責任人得到懲罰。
這些公布違規用款的行為,即所謂的審計風暴,也有效地促使個別政府部門改正他們的不當做法。
當然,審計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也會遇到阻礙。
面對工作中的困難,李金華說,支持他工作的最大動力是對人民的責任感,和來自于法律尤其是憲法的支持。
“我小時候家庭非常貧困,包括工作以后的經歷,使我非常了解百姓,” 李金華說。
他認為,現在政府執政的大環境變了,更加重視依法治國,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和支持審計工作,這是審計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
審計署作為這樣一個受人矚目的政府部門,開始于1999年。而審計被更多老百姓認識,是在2003年6月23日。那天,李金華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2002年度中央財政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報告。一大批中央部委的財經違規違紀案件被公開。
以后的幾年里,每到6月,李金華都會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計報告。他的每一次露面,都會成為媒體追逐的熱點。最初有相當多的部門對審計提出的問題作了抗辯。而現在,大部分部門都會認真提交整改方案。國務院常務會議非常重視研究各部門的整改措施。
慢慢地,媒體稱呼李金華為“鐵面”審計長,稱他的行為為“審計風暴”。
但是,李金華認為,審計機關只是依法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并不是要刮所謂“審計風暴”。他說,“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制度,刮風暴是一種不規律的現象,風暴過去以后一切也都平息了,而審計應該是經常性的工作。所以我認為作為制度比刮風暴要好。” 在本屆政府即將到任的時候,李金華還是一如既往地用70分─—一個及格分,來評價自己過去10年的工作表現。
(《中國日報》記者 吳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