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今年我國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在人大政協“兩會”召開之際,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英文《中國日報》上發表評論文章,對我國三十年來的創造性實踐進行了點評,指出我們今天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的態度來重新審視政府、市場和其他組織的作用和發展的問題。全文如下:
現代化的里程碑,新的歷史起跑線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教授
2007年是值得中華民族自豪的一年。我國的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對外貿易一如既往地大幅度躍升,使得最近五年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快、最平穩的一段時期。經濟、社會、文化、政治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中國更加充滿自信地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2007年中國共產黨的17大勝利召開,系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這將長久而深刻地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進程,乃至世界格局的變化。
2008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是我國政府、學界的責任和公眾關注的焦點。第29屆夏季奧運會將在北京拉開帷幕。2008年的中國注定將成為全球矚目的明星。我們欣然看到中華民族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上。
30年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中國改革開放大業是多么的艱辛和富有挑戰,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多么地來之不易和彌足珍貴。
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我深深地體會到,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進步,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胡錦濤總書記在17大報告的開篇就強調“要繼續解放思想”。中國靠解放思想贏得今天,也只能靠解放思想贏得明天。
這30年來中國發展的奇跡,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增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制度變化最快、約束條件最復雜的經濟現象之一。快速變動的實踐,呼喚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理論的基本目的是解釋現象產生的原因、預測現象未來的走向和指明改變現象的有效切入點,因為時代在變,所以我們解釋時代、解釋現象的理論必須不斷根據條件的變化而創新,需要不斷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最大的阻力是教條主義,中國改革開放30年,是在不斷地突破舊的教條主義的束縛中前進的。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以遠見卓識帶領國家突破了“左”的教條主義,使改革開放破浪前進。
在突破“左”的教條主義、大膽吸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理論的時候,我們也不斷破除新的經驗和理論教條的約束。“二戰”以后和20世紀80年代以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根據當時主流的發展和轉型理論來制定發展和轉型政策,結果并不理想,甚至走向停滯和危機不斷的境況。而中國的漸進雙軌的改革和發展路徑雖然有異于根據西方主流理論所提出的道路,但實踐的結果卻使得國際經濟學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國。
任何社會科學的理論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發展階段的條件下提出的,中國經濟改革發展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是發達國家現有的社會科學家所沒有研究或者沒有條件研究的,中國經濟改革發展面臨的許多約束條件是現有理論沒有考慮到的。要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我國的社會科學家只能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推動研究問題和理論的本土化,這樣取得的成果既會對我國的改革開放添磚加瓦,也會成為推動社會科學理論前進的國際化成果。
我國30年解放思想的歷程,更是不斷超越自我的歷程。突破別人的教條主義已經不易,突破自己的教條主義更難。解放了的思想往往又反過來束縛進一步的解放思想。任何具體的理論都不是絕對真理,都有其成立的特定條件。在一定條件下成立的結論,隨著環境和約束條件的變化,很可能不再成立;任何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都依賴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約束條件;任何成功的經驗,在時移勢易時如果不進行調整,就很有可能反過來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就是解放思想的最好例子。改革開放初期,受到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制約,我們在一段時間里沒能理直氣壯地提倡市場經濟的建設。今天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是思想解放的碩果。然而,放棄了推動作為一個快速發展和轉型中國家的政府在經濟轉型和市場機制建設中應有職能的發揮和不斷完善,就有可能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今天也需要以解放思想的態度來重新審視政府、市場和其他組織的作用和發展的問題。
回顧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程,是對我們精神的洗禮、理念的升華。站在歷史新起點上,面對“解放思想”的要求,撫今追昔,我作為中國的經濟學工作者,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肩頭的重量。(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