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以人為本、司法和諧、司法為民的執法理念,貫穿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中,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又一進步。人大代表在審議兩高報告時,充分肯定了各級法院和檢察院寬嚴相濟的司法實踐中所體現的人本思想。
一審刑事案件審結數上升19.61%
12.6萬名未成年犯罪人判處非監禁刑
“充分利用刑法嚴厲打擊刑事案件,保持社會穩定有序,這是人民法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性貢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諾爾德代表對過去五年法院工作有著深刻的感觸。
諾爾德代表說,在現階段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落腳點之一,就是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提到,近五年,各級人民法院審結的一審刑事案件比前五年上升了19.61%,達到338.5萬件。這個巨大的數字后面凝結了各級法官的大量心血,更在廣泛的社會意義上,有效震懾了危害嚴重的刑事犯罪,奠定了近五年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法治基石。
“嚴的同時也有寬,而這寬不是背離法律精神,它更重要的表現在法制理念最終目的的實現。”諾爾德代表表示,對12.6萬名未成年犯罪人判處非監禁刑,集中體現了治病救人、重在教育、重在感化、重在挽救的法制理念。
“這一嚴一寬,既區別了犯罪對象,又形成了相輔相成、寬嚴相濟的審判合力,它是法律精神和人本思想的結合,真正代表了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所應有的尺度。”諾爾德代表說。
超期羈押:從24921人到85人
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從無到有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茂東代表在談到各級檢察院的工作時說:“近五年,檢察院工作最明顯的成績之一,就是將超期羈押從2003年的24921人減少到2007年的85人?!?/p>
任茂東代表介紹,超期羈押最嚴重的一起案件,當事人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了17年。他表示,超期羈押不僅是簡單的司法問題,更是嚴肅的政治問題。這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不僅說明了我國司法工作在堅持懲罰犯罪的同時,完全能夠保障人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也表明了遵循證據裁判的原則在審判工作中得以嚴格維護。
“我的感覺是,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的從無到有,再到壯大,就是尊重了廣大群眾對于司法工作的民主權利。”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華福周代表說。
兩高報告中指出,截至2007年,全國有人民陪審員55681人,參與審理案件121萬件。全國86%的檢察院開展了人民監督員試點,人民監督員對21270件“三類案件”進行了監督,其中不同意辦案部門意見的930件,有543件被檢察機關采納。
華福周代表表示,這一司法實踐在使普通人的司法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尊重的同時,也讓當事人切實感受到了司法公正,更有效地推進了司法和諧。
32萬名被告受到法律援助 司法救助
127萬人次
“數字有時是枯燥的,但有時卻是富含深情、最具說服力的。”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福海代表說。
馬福海代表表示,過去五年的司法工作中,下面的這些數字常常令他振奮和感動:
——依法保障被告人行使各項訴訟權利,各級法院為32萬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被告人指定了辯護人,同比上升2.3倍。
——為方便偏遠地區群眾參與訴訟,全國共設立巡回審判點11220個。為減輕當事人訴累,6941個人民法庭實現了直接立案。
——對經濟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及時提供司法救助,共救助127萬人次,同比上升1.15倍,緩、減、免交訴訟費54.8億元,同比增長71.25%。
“這些數字真正體現了司法為民。作為人民的司法機關就是要體察群眾的疾苦,探索更便捷、更有效的工作形式,將法律賦予的公平正義帶給最廣大、最基層、最需要法律武器支持的群眾。這也是我們實現司法和諧最有效的渠道之一。”馬福海代表說。(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