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對于陳水扁和他的一家而言,9月可算他"宿命的1個月":
1985年9月,陳水扁參加臺南縣長選舉落敗,其妻吳淑珍選后因神秘車禍而致半身癱瘓,這一公案成為陳水扁及其家族日后最得力的政治資本。
1986年9月,陳水扁仍因"蓬萊島案"坐牢,而他著力推動的"建黨"大功告成,9月28日,臺灣民進黨成立,成為造成日后臺海乃至東亞地緣政治風云變幻的重要角色,也成為把阿扁捧上政治巔峰的有力平臺。
2009年9月11日下午4時,陳水扁案宣判,他因4項洗錢案和一項貪污政治獻金案五罪并罰,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罰金2億新臺幣,吳淑珍也被一審判處無期徒刑,連同此前的另案判決,罰金累計超過3億新臺幣。
所謂宿命,不過是天道好還,自作自受而已。以三級貧戶的農家子起家,打著"反貪腐"、"反獨裁"、"清廉政治"、"反裙帶"等奪目旗號的他,在8年的權力巔峰期卻交出了一份任人唯親、妻榮子貴的"五子登科"答卷,和一項破政治人物貪腐紀錄的12億新臺幣賬單。盡管他在"總統"任上百般騰挪粉飾,成功捱到卸任;盡管他在下野后始則絞盡腦汁掩蓋罪證,繼而不顧身段推搪抵賴,盡管在他的如簧巧舌鼓吹下,一些"深綠"死忠仍在起勁為他辯護,民進黨和若干"深綠"團體也成功被他綁架,和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地共同進退,但在層層剝繭式的司法調查,和主流民意的目光集聚下,他的陣腳最終還是松動了:子女、親信紛紛認罪以求寬刑,甚至妻子兼盟友的吳淑珍也步步后退,依舊死硬的他可以選擇缺席審判,卻終究無法回避這遲來的命運判決。
盡管二審、終審會在阿扁的政治操弄下拖延一段時間,但如無意外,無期徒刑的結果很難動搖,臺灣法律規定,判處無期徒刑的犯人,至少25年后方能假釋,屆時阿扁已是年屆8旬之人,其后半生的命運,恐將注定與牢獄聯系在一起了。
然而被判無期、被關進囹圄的,僅僅是阿扁的軀殼而已。
同樣是在9月,那份和阿扁一家、更和"臺獨"及民進黨關系重大的《蓬萊島雜志》高調復刊;就在一審判決出臺前1天,陳水扁在這份雜志上撰文,竭力將這樁貪腐案塑造成"政治迫害",并將矛頭指向"國民黨的政黨傾軋",甚至"馬英九代中國執行《反分裂國家法》",很顯然,曾嘗到以撕裂臺灣社會和族群和諧、挑動族群對立和煽動對大陸敵意,換取廉價選票和支持的他并未死心,仍試圖通過這用到爛熟的一招,挽狂瀾于既倒,至少也要確保軀殼坐穿牢底的同時,阿扁的魂魄仍可在臺灣政壇占據一席之地。
必須冷靜地看到,盡管阿扁貪腐的罪證鑿鑿在目,不容抵賴,但民進黨和一些"深綠"團體依舊不顧一切地制造"挺扁"聲浪,一些"深綠"民眾也罔顧事實,盲目為偶像背書、吶喊;必須冷靜地看到,阿扁之所以在判決前1天還大作"臺獨"文章,民進黨的許多候選人之所以幾經猶豫、扭捏,最終仍紛紛站到"挺扁"戰車上搖旗吶喊,高調亮相,正是看準了一點--經過民進黨和阿扁的長期"洗腦","臺獨"意識和族群斗爭情緒已擁有一定市場,并非短時間可以消除,也就是說,阿扁的軀殼在坐牢,但他的魂魄卻仍在臺灣的都市、鄉村、田園、社區飄蕩不散。
1985、1986年的9月,是陳水扁一家、民進黨和"臺獨"膨脹發跡的起點,2009年9月的一審判決,能否成為陳水扁政治生命、乃至"臺獨"意識由盛而衰的起點,仍需拭目以待。(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