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組委火炬中心新聞發言人曲瑩璞做客中國日報網 | |
5月6日下午,北京奧組委火炬中心新聞發言人曲瑩璞先生應中國日報網站邀請,就圣火海外傳遞經歷與廣大網友和手機報用戶對話。本次訪談由中國日報網和搜狐新聞獨家提供網絡支持合作。 主持人(中國日報網副總編趙煥新):北京奧運會圣火剛剛結束在境外21站的傳遞,回到中國大陸,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北京奧組委火炬中心新聞發言人曲瑩璞先生,就圣火海外傳遞的經歷與中國日報網網友以及中國日報手機報的用戶對話。曲總,歡迎您到中國日報網。 曲瑩璞:我也很榮幸,確實心里有很多話要跟我們的網友、跟我們手機報的用戶來分享。有許多感受要與網友分享。 主持人:在訪談前,我們通過中國日報網和搜狐網征集網民的提問,同時通過中國日報手機報來讓廣大手機報的用戶來提問,這些問題太多了,我們從中精選了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有網友問:曲總,北京奧運會火炬在19個國家、1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傳遞,這可以說是奧運歷史上路程最長,覆蓋面地區最廣的一次圣火傳遞。現在圣火境外傳遞結束了,您怎么概括這次傳遞過程? 曲瑩璞:一言以蔽之,我覺得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傳遞。我早前在接受很多記者采訪的時候打過一個比方,我覺得我在哈佛大學學MBA的時候,曾經上過一門課,這門課名字是Leadership on the Line (“鋼絲繩上的領導人”),里面有許多理論和很多的概念。我覺得在這次奧運圣火海外傳遞結束的時候,怎么樣總結這次33天在19個國家、境外21個城市的傳遞?我覺得里面有一個概念叫Intervention ——“插話”或者是“介入”—— 它指的是一些人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也許你突然想起一個別的話題,這個話題你提出以后,有些人可能沒有接受,或者是大家沒有提出任何反饋,這不要緊,下意識里、潛意識里他們都聽到了你的聲音。等到時機成熟以后,他們經過了很多的思考,你再次提出這個話題的時候會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是這么一個想法。 這次火炬接力也是這樣,在境外大多數城市里,他們已經準備好歡迎圣火,歡迎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表達的情誼。你可以看到在圣彼得堡、在阿拉木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達累斯薩拉姆、馬來西亞等等,歡迎的場景歷歷在目,歡迎人群的數量,有的城市是幾十萬人,有的是一百萬人。這些場面讓人終生難忘。 比如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候,我們經過一個十字路口的時候,看看十字路口左右望不到頭載歌載舞的人們歡迎我們。所以應該說目的是非常順利地達到了,因為我們傳遞的是和諧,是友誼,是進步,是超越人類很多不同群體的利益或者是宗教或者是信仰的這么一個非常好的“和諧之旅”。即便是在倫敦、巴黎這些地方,看起來似乎我們受到許多干擾,但我相信這個種子已經埋下來了,遲早有一天下太陽放晴的時候,有水的時候它一定會開花結果的。 主持人:您說的這個種子是善意的種子,友誼的種子還是什么? 曲瑩璞:這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種子,也是中國人民對中世界人民的情誼,這些種子肯定會開花結果。 主持人:您剛才說“插話”的理念,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它有一個滯后的效應,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播種的“種子”,包括奧林匹克精神的種子,善意的種子,需要一段時間去成長,需要一段時間奧運火炬傳遞的積極效果才會顯現出來? 曲瑩璞:我覺得人類有一個共性,就是先感性然后理性,這就跟你在雷雨天氣時先看到雷電然后再聽到聲音是一個道理。一路風雨經歷了很多的事情,從我們國內的國民到海外的華人,還有國外的各個城市里的居民,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重新的思考、反思一些事情,我覺得這種滯后效應肯定會存在。 主持人:我們有一個號碼前三位為158后四位為8160的手機報用戶(158****8160),他的問題是,2008北京奧運火炬在全世界傳遞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曲瑩璞:意義非常重大,除了剛才說的以外,還因為現在中國正在崛起,而且這一崛起是和平的,是史無前例的。以前大國崛起都要侵略和掠奪,但我們現在決心要和平崛起,讓中國的崛起給全世界帶來福音,帶來很多好的東西出來,惠及整個世界。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怎樣讓世界接受中國的想法,讓世界能夠感觸到中國的真誠,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曾經講過咱們中國俗話里面講的“遠香近臭”的概念。我們經常說在除夕的時候,每年有一個遠房親戚給你打一個電話、拜個年你會很高興,現在如果他和你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這種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的。 現在地球越來越小、我們經常說是地球村,原來很遠的鄰居現在變成了近鄰,那么磕磕碰碰和文化的沖突是在所難免的。大家要有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當然了還會有一些當今的強國或曾經的強國,它們中的一些人對中國的崛起存在一些疑慮,甚至是不解,或者是反對。這是正常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 另外一點,我想可能中國比較特殊。我們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這么大的成績,這個成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據我了解西方媒體報道很少,他們多數報道的是結果,而很少報道成因,這個成因里面就包括了我們制度的優勢,和我們集全社會之力辦大事的制度的優勢,他們不愿意看到這點,因為這意味著可能對西方價值觀的很多東西的顛覆。還會有一種示范效應,中國這樣做成功了,發展中國家會不會跟著中國一起走啊?這樣的成功應該說對他們已經習慣的一種價值觀是一種挑戰。人總是習慣于躲在一個非常舒適的、自己習慣的環境。 我說得俗一點,這跟人不愿意出自己的熱被窩是一個道理。當人在被迫離開自己非常習慣的環境時需要變化是非常難的。但我相信中國人民會把這件事情處理好,會和平發展起來的。 剛才說到對圣火海外傳遞的總體評價,我覺得即便是像倫敦和巴黎這些相對不太順利的地方,我覺得都是好事。因為感性需要沉淀,沉淀之后要反思。我覺得我們國家以及我們人民與西方人民之間,國家和政府之間,在許多方面是有落差的。我們很多國民看我們發展這么快,國力這么強,然后可能對自己的國家或者是一些活動有過高的期望;相反,很多西方人沒有來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發展水平缺乏認識,相對地又對中國的國力和誠意不是特別的理解,又會放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這兩方面要往一起湊,這次火炬接力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讓一些問題暴露出來。這很好,我們會因此更加客觀地認識世界,世界也會更客觀地認識我們。 主持人:所以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曲瑩璞:對。 主持人:這里有一位網友提問:這次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以“和諧之旅”作為主題,以“點燃激情,傳遞夢想”為口號。在境外傳遞這部分,您作為新聞發言人覺得它成功嗎? 曲瑩璞:成功。 主持人:它達到目的了嗎? 曲瑩璞:達到目的了。其實我剛才已經說到了有一個滯后效應,應該說人有選擇性記憶,總愛記一些比較戲劇性的場面。但是我們應該說很多感人的場面并不是太有戲劇性。比如在長野,當火炬(傳遞隊伍)行進到一些相對安靜的小巷時,我們看見日本民眾站在陽臺上、站在街道旁靜靜地對我們微笑,在陽臺、窗口向我們招手,這一刻我們覺得傳遞和平友誼的種子的使命的目的達到了。 我在日本時也考慮過這個問題,到底一個城市表面的東西是什么?背后的東西又是什么?這些游行示威者代表不代表這個城市? 回過頭來我覺得許多華人華僑,我非常感謝他們。我在舊金山的時候也很激動,跟他們講了很多感謝的話,而且我華人華僑留學生代表有的不遠千里給我們助威。正是他們的支持使我們感到并不孤單,使我們感到在背后有強大的、熱愛奧林匹克精神的人在支持著我們,所以我們一路走來走得相當順,真的是非常感謝他們,我理解他們的激情,我也有這樣的激情。 但是同時,我覺得他們也不代表這些傳遞城市,真正的傳遞城市的人,可能就是我們在長野僻靜的街道上看到的人。所以我覺得應該冷靜的看這些問題,看一個(火炬)傳遞(經過的)城市的時候,一個城市的人民、和外面來的這些人,以及他們的政客、媒體都應該是不同的族群,應該分別的看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下面的交往進行一些比較理性的判斷,因為我們下面的路還有很長,我們的“和諧之旅”,最多就到8月8號火炬這一塊就結束了,我們今后的“和諧之旅”會更長,今后的“和諧之旅”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心血慢慢澆灌友誼的種子、和平的種子,向世界傳達一個真誠的聲音。 主持人:您說的今后“和諧之旅”,是指的更大意義上的中西方交流嗎? 曲瑩璞:對。中國的文化怎么為西方所理解,西方的文化怎么為中國所理解?只有互相的理解,在一個平臺上互相擁抱的時候,我們才能有一個和諧的世界。 主持人:您剛才說到在長野的經歷,讓我有“平平淡淡才是真”這種感覺。日本老百姓在陽臺揮手致意,表示他們對奧克圣火的敬意,表示對中國舉辦2008奧運會的真誠的祝福,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美。那么,您分析不同族群對奧運圣火的態度,你這種分析同樣適合于法國嗎? 曲瑩璞:那當然了。 主持人:那里的情況真像(境外)媒體報道的一面倒嗎? 曲瑩璞:怎么說呢?法國是令人終身難忘的地方,尤其是經歷了這么一次(火炬傳遞)之后。從表面看、短時間來看,有一些破壞分子襲擊一些人,包括襲擊我們的殘疾美女火炬手金晶,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嗎?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因為是他們這種不尊重人權、去襲擊殘疾人火炬手這種行徑,引起了很多海外各民族人們的思考。我覺得這還是很好的事情,大家把情感和激動的東西放在一邊來進行思考。所以就巴黎而言,我相信很多人是歡迎我們圣火的。 主持人:剛才說金晶,手機號碼為150****2028的手機報用戶問,曲先生,襲擊金晶的人找到了嗎? 曲瑩璞:具體情況我還不清楚,我覺得找到或者找不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這次中國人和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發出一個聲音,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本屆奧運會,超出了對中國本身和世界的意義。這個意義就在于預示著一個時代開始終結,這個終結,終結的是中國和世界之間隔著“鐵幕”——輿論的“鐵幕”,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隔著“鐵幕”——的時代。當然它還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但我相信它會隨著歷史潮流的發展而結束。 第一個原因,我從事對外溝通和交流20多年,包括學了很多年的新聞報道,我在大學學新聞用的是西方人的課本,教我的是美國教授;后來我到夏威夷大學用的還是美國課本,教我的還是美國教授,到哈佛大學也是如此。但是我感覺到他們這種報道方式,突出負面、不報道整個事件真相全過程的報道方法所形成的惡果是——在我記憶里,它的公信力第一次受到嚴重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這個事實還有另外一面,甚至還有更大的一面。以前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老是問我們新聞自由和客觀公正的問題。這次我們有更多的理由與他們辯論。以曼谷圣火傳遞為例,我們的媒體從頭至尾都報道了:擁護人群我們報道了,整個這十幾萬人群里只有一二十個不歡迎圣火的“藏獨”分子我們也報道了。整個的百分比來劃分的話,也很清楚事實真相是什么。而西方主流媒體突出就報道這點搗亂的人。我到了馬來西亞以后,我的朋友問我聽說你們昨天受了很多苦,整個不順利,當時我是感覺很驚愕的,盡管心里做好了準備。他們移花接木,把國外的一些警察和喇嘛的事情栽到我們頭上來,這個是司空見慣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對他們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挑戰以后,我們從技術上又是準備好了,因為現在的網絡時代每一個人都是新聞記者,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新聞,當你不滿意某些新聞媒體壟斷話語權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通過網絡來發布自己的觀點,這一次就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國內網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在海外的華人華僑,通過網絡、通過他們的行動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是很震撼的。我剛才已經說了有了這兩個條件,這個意義遠遠超過本屆奧運會、本屆奧運會的火炬接力,以及中國和西方媒體的對壘。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松動,這個“鐵幕”遲早要倒下來,然后西方和中國、中國和其他地方人民的交流會變得越來越順暢。 主持人:曲總講的真好!您剛才說您曾接受過西方傳媒教育,結合這次在火炬傳遞現場的所見所聞,您本人對以前接受的美國新聞的教育有懷疑嗎? 曲瑩璞:我覺得(它們的)基本理念是對的,但是關鍵是他們自己不遵守。比方說你在得到一個結論的時候,誰是這么說的,誰得出這樣的結論 —— 一種觀點性和傾向性的表態不是記者應該說的話。 主持人:請舉一個例子。 曲瑩璞:這個例子太多了。比如在澳大利亞,我在那兒做新聞發布會,其實我講得很明確,們的護跑手的問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護跑手應該是做什么的。國際奧委會的火炬接力技術手冊明確規定,當圣火的純潔、火炬受到威脅時,他們有權作出反應。 我當時是把這些拿出來念給在場的記者聽,但是第二天外媒報道中就變成了我自己說的話,而根本沒有提國際奧委會火炬傳遞技術手冊的問題,這是其中的一個問題。我講澳大利亞也有護跑手到外面去跑,希臘也有護跑手去跑這是慣例。可第二天當地媒體的報道里卻沒有出現。這種選擇性的報道讓人感覺是不公正的。包括有一些結論性的東西,說今天什么什么地方多少人來反對,這種東西都是自己說說的,里面連任何的消息來源都沒有,自己就可以得出很多的結論,我覺得這種做法至少是不符合美國和其他西方媒體應該遵守的職業操守。 主持人:曲總大家都知道您擔任北京奧運火炬新聞發言人之前是中國日報的副總編,現在仍然是中國日報的副總編,同時您從事對外報道20多年,您覺得您這么多年的經歷對您做好新聞發言人工作有什么好處? 曲瑩璞:當然好處很大了,因為你畢竟對西方媒體怎么報道一個事件、大致的報道程式和和大致的做法心里比較有數。你能夠理清自己的思路,知道怎么與他們溝通這個是非常有幫助的。 比如在舊金山,我接受三家美國全國電視臺的采訪。如果沒有在中國日報的經歷,我可能到時候會跟人講很多很情緒化的東西。但是我知道一個電視臺最多給你20秒的時間,那么你應該講什么?應該首先是展現一個笑臉,在要求他們尊重的同時,表示我們的尊重。 我跟他們講我們都是懷著非常赤誠的心,和非常好的信念來傳遞火炬精神的。火炬傳遞是干什么的?古代的火炬傳遞接力,就是為了給運動員建立一個安全的通道,我們就是來做這個事情的,這個火炬不是北京的、也不是中國的,這個火也不是,我們只不過是把它送到這個城市來,讓你們去展示你們的文化。然后,跟他們講這樣的事情,包括我自己與舊金山的一些聯系和來往,我覺得這樣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他們能知道,奧組委人來了,不是青面獠牙,不是頭上長角,他還是比較和藹的,他來講一些大家能接受的話以達到目的。 主持人:那就是從語言(中英文)、技巧和應變方面來說,做記者的經歷使您具有優勢。 曲瑩璞:當然了。我今年1月在海南的時候,做過一個火炬接力傳遞的預演,當時我給大家做媒體培訓,講到許多技巧,那些技巧是我做記者和編輯多年積累起來的,比如不要得罪記者 —— 因為記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必須要做,要不然編輯不答應 —— 等等這些事情,以及我對媒體形勢的一些判斷。當然我還對某些地方的媒體環境會是什么樣的,跟大家講了一些。 主持人:您這次有了做火炬新聞發言人的經歷,我知道您回來以后還會繼續在中國日報做副總編輯,在外宣戰線工作。您覺得這段發言人的經歷對您今后做好外宣工作有什么啟發? 曲瑩璞:啟發很大。首先,從網絡這塊來講是一個突破點,我們一定要更加重視新興媒體的發展。因為這塊相對是一個很民主的地方,也不可能由西方幾家媒體可以壟斷的。所以這是一個突破口。同時我覺得自己對中外文化差異有更深的理解。對我們以后做好對外溝通,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時候,都有很多可借鑒的地方。比如說護跑手的問題,這就是文化差異的碰撞很厲害(的地方),從這里面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啟示。這里面沒有對錯,首先很關鍵的一點,一些城市把這個事做糟了,做得不好,是一個雙刃劍,一開始對中國作出了傷害,結果沒想到馬上也給自己作出了傷害。結果他們轉移視線,說我們護跑手怎么樣,當然我覺得從感情上、從理性什么講都不能接受這種把我們的護跑手當成替罪羊來轉移話題的這種做法,但是越是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越是要思考我們自己出了什么問題,或者是對外溝通出了什么問題。 我想了想中西方文化是不同的,審美習慣也是不同的,沒有哪個文化比哪個文化更好。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強調的是集體,比較少強調個人;強調整齊劃一,這些小伙子、護跑手,警察學院的,跟往屆的當護跑手的人并沒有什么區別。他們懷著非常單純的心 —— 干凈的跟一張紙一樣,就是做好奧運圣火傳遞,傳播奧林匹克精神。但是他們為此做了許多的訓練。比方說,他們的動作非常整齊劃一,一定這么莊嚴的場合不能去笑,這個東西可能西方人不能接受。西方人比較強調個性的東西,我是(3月)21號到希臘,一直到澳門結束,從三亞回來。在希臘的圣火交接儀式上,四個希臘人拎著他們的國旗進來,還有四個咱們的護跑手們,拉著咱們的國旗進來,有這么一個鏡頭,他們第一天預演的時候步伐很整齊,旗子舉的很高。當時希臘人就提醒說,你們可以走亂一點,旗子低一點,是為了適應另外一個文化。 那么作為西方來講,除了剛才說的政治的、惡意的誣陷以外,有沒有其他的問題呢?也有其他的原因,這個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差異。比如說(護跑手)他不能笑,它是很莊嚴的一件事情,否則的話,咱們老百姓不答應,你嘻嘻哈哈的干嗎啊,對不對?但是西方觀眾就不理解,你整天板著個臉干嗎啊?所以他們也挺為難的,這一趟下來,我與他們很多人交了朋友,我覺得他們特別不容易,他們手無寸鐵用血肉之軀捍衛圣火的尊嚴;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火炬真的會被搶了。我現在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講,我們的火炬在點燃的時候,從頭到尾沒有一次被搶走過。就是他們的功勞,他們做得非常好,連英國負責安保的總指揮 —— 等我們火炬傳遞到堪培拉的時候,他們來見我們, —— 他們說他們把所有的圖片、錄像都調出來看,覺得我們的護跑手沒有做任何出格的事,做的非常好。 話說回來,為什么有這些文化的問題?你想你跟另外的人怎樣交往?要么是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和表情的 (facial) 交流,另外一種就是語言,比較可惜的是,我們的護跑手不能掌握很多的語言,因為我們這次跨度很大,很多國家的語言我們不能掌握,我也就是英語、漢語,其他的語言也不靈。他們不能用語言來溝通,然后他們的表情又比較肅穆,動作又比較的標準,這種行為雖然這符合東中華文化的審美標準,但不符合西方的標準,所以結果就會出現這些問題。這是我們要想的,也就回到你起初的問題,今后的對外溝通怎么去做?那么我們首先要了解當地文化,他們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能夠更容易接受我們發出的信息,我們應該入鄉隨俗,根據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傳達我們的善意。 主持人:您剛才說輿論“鐵幕”的問題,如果說這個“鐵幕”正在被逐漸推倒,有了互聯網這些新興媒體以后,促使它倒得更快。您認為文化差異是很大的問題,再具體一點,您覺得要讓世界真正客觀了解中國,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曲瑩璞:從細節做起,那個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比如說在阿曼,阿曼民眾很歡迎我們,因為我們團隊每個人都穿長袖的衣服。其實阿曼是非常開放的國家。這都是細節,當我們到了之后才知道,原來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媒體報道的不一樣,我們也是受西方媒體的誤導。他們有12名女火炬手非常的大方。作為一個游客,穿什么樣的衣服都可以被接受。但是為了尊重他們的宗教習俗,我們還是在那樣熱天穿長袖,這是尊重都是細節。每個地方從細節做起,從每個人做起。隨著國家的發展,許多人出國旅游,其實每個人都是文化溝通的大使,我們都應該盡量的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做一些中國跟世界溝通的工作。因為中國的發展勢不可當,我堅信中國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在世界所起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我們如何把我們堅定的建立和諧世界的信息傳遞出去,消除大家的疑慮,使這個“世界村”比較和諧共處,大家都做好鄰居呢?這都需要大家跨越文化障礙,如果跨越不好的話,整個路途會比較顛簸。 主持人:剛才說到障礙,這讓我想起了一位網友的提問。這位尾號2913的手機報用戶說:曲先生,我想請問,這次奧運圣火境外傳遞開始前,您是發言人,您和同事有沒預料到火炬傳遞有這么多困難和障礙?在困難出現以后,你們又是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 曲瑩璞: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是這樣的,當然想到了。我剛才提到我們今年1月份在海南培訓的時候已經提到這個問題。在奧組委的工作里,我們也提到這個問題。我們把一些城市評為高風險的、低風險的,其中很大程度上是有這個想法。 主持人:結果是一致的嗎? 曲瑩璞:相當一致。但是我和同事們、我的團隊都有一個信念,不能因為困難我們就不走了,不能因為我們預料到一些風險和干擾就不動了,因為我們傳播的是奧運圣火,是奧運精神,是超越任何宗教和政治差異的,是號召所有人走到一起,而不是把所有人分開的。這是一個非常神圣的使命。我跟美國的電視臺也講過,美國馬丁?路德?金為種族平等的目標獻出了生命,我們這些困難算什么?因為我們傳播的是非常崇高的理想和神圣的使命。沒有一個正義的事業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們料到了這樣一些困難,我們還要一路走下去。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在后面就非常的順當了,我們非常感謝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代表。他們上萬,十幾萬人從世界各地、從鄰國趕到傳遞城市,給我們加油和支持。他們有的很激動,見了我們說了很多非常感人肺腑的話。他們說,你們放心吧,我們來保護你們。我理解他們是保護人類共同的理想。所以后面還是相當順暢的。 主持人:留學生有沒有非常年輕的,像“80后”的?因為一些地方對我們火炬傳遞不友好,我們出現一些抵制的現象,有很多的網友都是年輕人,都是“80后”,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愛國熱情。我不知道您通過這個事情,在國外傳遞過程中,有沒有感到國內“80后”網友表現的愛國熱情,對您來說您當時的感覺是什么? 曲瑩璞:非常溫暖,覺得背后有那么多人站在身后,那種感覺非常棒:你就不怕了,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克服。在我的腦子里面沒有“80后”的概念,因為大家都是人,每個人長大的環境不同,肯定會有一些不同的世界觀和待人處世的原則,但是在大是大非上沒有這些。所以我說,國內的網友,還是海外的幾站“80后”的支持,我沒有刻意地去分開。他們流的是一樣的血,表現出的是一樣的激情。我覺得不存在對他們有什么樣的看法,他們是我們國家的未來,“80后”,“90后”會一代一代的推,遲早我們這些60年代、70年代的人要退出歷史舞臺,我們的未來指望他們。 主持人:我們網友注意到,奧運圣火的“和諧之旅”對參與活動的火炬手包括您本人來說是一個挑戰個人心理和生理的“環球之旅”。有的網友這樣用詩一樣的語言來形容你們的行程:從阿拉木圖的融融春色,到倫敦和巴黎的料峭春寒,布從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探戈,到達累斯薩拉姆的瓢潑大雨,馬斯喀特的炎炎烈日……在這種不斷變化的條件下工作,您和您的團隊有沒有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比方說我知道您本人體重減輕了很多,在這30多天的傳遞中。 曲瑩璞:瘦了15斤。 主持人:您給我們描述一下你們典型的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樣的?你們的睡眠、各個方面、生活保障是什么樣的? 曲瑩璞:怎么說呢,從來不知道星期幾,感覺不到時差,也沒有四季的感覺,就是傳遞、傳遞著一個夢想。我們每到一個地方,不管多晚都會研究明天如何傳遞,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中心領導、包括我們大使館會一起研究細節,然后再分團隊開會。往往開完會的時候基本上就天亮了,第一撥人開始打前站就走了。 還有一個你剛才說“80后”,我講一些對中國記者的誤解,其實我在飛機上講了,我自己是記者,所以我講這個話也不帶偏見,我覺得我們記者以前我是有偏見的,參加許多大型的活動,包括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我注意到外面下雨,身上干凈的是一般是大陸的記者,身上有泥的記者都是香港記者。當時我在想,我們的敬業精神是不是跟人家差一個檔次。這次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 主持人:這次的記者年輕嗎? 曲瑩璞:這次的記者很年輕,也有很多80后的。他們沒有任何的表現出跟其他記者不同的地方。 主持人:中國日報記者胡亦南怎么樣? 曲瑩璞:胡亦南非常讓人心疼。他在曼谷的大街上,離他一米遠的地方就是陰涼的地帶,他渾然不覺蹲在地上就在開始寫東西。到舊金山的時候他的電腦壞了,我想幫他解決的時候,他已經托他父親的朋友給買了一臺電腦,已經又開始工作了。包括在達累斯薩拉姆積水至膝蓋這么深的時候,我們的記者毫不猶豫的跳進去往前走。 主持人:男女記者都有嗎? 曲瑩璞:都有。隨團的是六、七個新聞記者。 主持人:都是比較年輕的? 曲瑩璞:對。然后在官方信號這一塊,也有不少。整體來講記者表現的真是非常好,像北京電視臺的任效松還有崔睿也表現得很好。他們任務很重,每天要跟臺里面做很多次聯系,這樣的報道,我們睡覺的時候,他們還在編節目,有時候看著他們兩眼發直,但一旦需要拍片的時候就炯炯有神了,所以是沒日沒夜的。 第二個讓我感動的人群是圣火護衛。他們一路經歷了那么多,保衛了圣火,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結果卻被西方一些人誤解,甚至遭到辱罵,對此他們還忍辱負重。我在曼谷的時候,有兩個外國記者問我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恨你們的圣火護衛。我當時的回答是,說你們說錯了,只有少數人恨我們的圣火護衛,他們為什么恨我們的圣火護衛?是因為他們沒有熄滅我們的圣火,圣火護衛是我們的英雄。因為作為我們記者也好,我們團隊的人員也好,我們大部分時間在車上,也可以下去,當然記者在前沿去采訪。而圣火護衛是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地量公里的跑步,然后還遭受這樣不公正的待遇,我為他們感到自豪,所以我對那兩個記者說,說全世界的人應該為他們鼓掌。 另外一個我覺得,火炬手那是讓我一輩子難忘的事情,火炬手故事很多很多。舉一個例子,在堪培拉,一個年紀相當大的、坐輪椅的女性火炬手,她坐在輪椅上,平時是用兩只手來推這個輪子。剛好不巧她的路段有一個上坡,她必須要堅持拿著火炬,她用另外一只手推輪椅的時候,這個輪椅只能走S型。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們的團隊非常感動,有這樣的火炬手,這實際上這就是奧林匹克精神,我們所倡導的就是他們的精神,他們每個人傳遞過的火炬,那個火再到下一棒的時候就增添了很多新的意義,它號召全人類更高、更強、更快。我覺得這是非常感人的事情。 主持人:您剛才說到護衛,很多網友都很關心,這個護衛是每一站都相同的嗎?還是說也是在換,像火炬手一樣?這個我很好奇。 曲瑩璞:這么說吧,一個護衛跑的路程比火炬手跑得多。根據路線的長短,有的火炬手跑20、30米,也有的跑200米。而一個護跑手上場以后,他們基本上要跑好幾公里才會換一會兒,他們也有人替換。 主持人:就是在不同的國家都有這樣的護衛? 曲瑩璞:對。 主持人:您剛才談到護衛很很辛苦,談到火炬手很辛苦,記者團隊也很辛苦。您作為發言人在工作過程中,最短一天睡多少小時? 曲瑩璞:到澳大利亞開新聞發布會之前,我可以說兩個晚上基本沒睡。所以當時我自己下來開玩笑,看自己的照片覺得好像老了10歲。 主持人:這回來您的家人和孩子說您有變化嗎? 曲瑩璞:瘦了,黑了,然后覺得眼神恍惚。講著講著不知道去哪兒了。 主持人:但他們應該為您感到驕傲。 曲瑩璞:他們應該為我們整個團隊感到自豪。 主持人:謝謝,實際上您和您的團隊,我們網友評價非常高。有一網友說,奧運圣火傳遞新聞發言人,您忙碌的身影被列入了(奧運圣火傳遞過程中)十大最感動人的鏡頭之一。 曲瑩璞:這是過獎了。我剛才說了記者,說了護衛,說了火炬手,實際上我們的團隊何止這些,我們的機組人員為了我們可以在飛機上吃好飯,他們做了多少的事?更可貴的就是我們團隊,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忘我的工作。 舉一個例子說,我們負責火炬手運行的谷民,她每天只睡一個小時,因為她的團隊每天都要第一個出發,幾乎是快最后一個回來,從來沒有怨言,然后走到哪兒一旦看到沒有事了,馬上就睡著了;一看有事了,馬上精神抖擻的就出發了。我們團隊的人都是這么棒。我說不出誰比的事跡更多一些。確實都是這樣。我們是一個非常團結的鐵打的營盤,我們都為自己可以互相的認識,有這樣一些終身難忘的經歷而感到自豪,而且我們都會成為終生的朋友。我們相信,將來我們會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 主持人:可以不可以這樣說:奧運圣火傳遞是傳遞奧林匹克精神,我們傳遞團隊首先是具備這個精神。 曲瑩璞:當然。到奧組委去,很多人沒有提出什么要求,那邊的福利待遇你們想象不到,是比較低的。那邊沒有人想在這里發財,或者想到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比較大的幫助。有許多人從國外留學后直接就過來,也有很多人從各個單位直接報名過來。我們所做的就是一件事,一定要把圣火傳遞圓滿的完成,不辜負13億人對我們的期望。 主持人:正是因為有你們的奉獻精神,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圣火傳遞,才讓很多人感覺到了——包括我們手機報的用戶感覺到——火炬離他們不遠。手機號碼為135****1286的手機報用戶說:“圣火在日本的傳遞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在電視上看到我留日高中同學興高采烈地舉著紅旗,在日本的這位同學和在中國的我自己,都感覺一切太美妙了。我們現在都關注奧運,原來奧運離我們并不遙遠。”您怎么評論這位手機報用戶的話? 曲瑩璞:奧運具體到火炬來講,圣火是有 “魔力”的,它超乎你的想象。連我自己也非常吃驚,當火炬點燃在街上跑的時候,有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出來觀看,會為它吶喊加油。我相信他們不僅僅是給我們團隊的每一個人加油,他們知道這個火種代表著什么,這是非常有象征意義的一件事,這種“魔力”能讓許多人走到一起。 比方說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我們看到白人、黑人、華人、和當地的馬來人一起走到街頭吶喊的場面,這是我們傳播奧林匹克精神要達到的目的。 主持人:非常感謝。現在我們知道奧運圣火已經圓滿的完成在境外傳遞的使命,已經回到了中國大陸,要在中國內地進行97天的傳遞。這些天你現在聽到關于圣火的消息有什么感覺? 曲瑩璞:當然很激動。昨天我在陽臺澆花,突然聽到旁邊有人在喊“號子”,我就感覺恍若隔世覺得好像又回到了傳遞的現場。 還有一點我要補充一點,關于旗子的問題,很多人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包括我接觸到的一些外國記者也講,他們說境外傳遞時這么多紅旗,像海洋一般,到底好不好,當地人是怎么樣的觀感?我覺得一個事情發生以后,要放在大背景里面分析。我覺得如果一般人不理解,我們可以跟解釋。尤其是再想煽動話題的人他們應該捫心自問,會想為什么有這么多紅旗。日本有70萬華人,他們以前游行最多是百十來人,這次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一起來都要舉著紅旗?這是他們應當問的事情。如果沒有前邊的事情,怎么有后邊的事情呢?另外我需要說的,這是一個很自發、很民主的做法,不是我們的圣火團隊,甚至政府能夠干預的事情,因為大部分的國旗都是國內的網民募捐的錢運出去的,沒有人會聽指揮說你們不要舉國旗了,舉別的旗子。當然,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結果是最好的,我也期待著我們的華人打出更多的奧林匹克的旗子,打出當地的國旗。實際上我們的使館每次發的時候,一般都是我們的小國旗,就這么大,還有當地的國旗,以及一些奧林匹克的旗子。我覺得這些事情是一種自發的東西。如果現在每發生一件事情要先理性地想半天,再去做這是不現實的。許多理性的東西需要事后的思考。我覺得還是要感謝我們的華人,他們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超出我們的想象。 主持人:您提到華人華僑這種自發的愛國熱情,提到紅旗的海洋,我們在國內也看到了。您在國外的時候,我們國內一樣有非常多的自發的愛國的行為,比方說網友在互聯網上,MSN上有“中國紅心”,有自發的抵制對我們國家不友好的城市或者是國家在中國銷售的貨物。您說事后要理性看待這些問題,那么您現在怎么看待國內青年的這些自發的行為? 曲瑩璞:一句話,我理解他們。 主持人:謝謝。我們今天非常感中國日報副總編輯、北京奧組委奧運火炬傳遞新聞發言人曲瑩璞先生,感謝他到我們這兒做客。 曲瑩璞:謝謝大家,再次感謝我們所有網友,感謝手機報的讀者,感謝海外華人華僑,感謝我的祖國、我的人民,所有的人都感謝你們!如果沒有你們,我們會遇到更多的挫折;我們很順利。謝謝大家! (信蓮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