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尤金·奧凱利,1972年進入畢馬威,經過30年的努力,于2002年成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于2005年9月10日辭世。
這是一個震驚美國商界的真實故事。
時年53歲的尤金·奧凱利,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畢馬威會計事務所(KPMG)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該事務所有著百年輝煌,在全美擁有40億美元的資產和20000名員工。奧凱利坐在寬大的辦公室中,正在查看已經安排到一年半以后的工作日程。作為一個父親,他正盼望著14歲女兒的開學儀式;作為一個丈夫,他正計劃和太太周末度假……這個男人正處在人生和事業的巔峰,如日中天。
然而,晴天霹靂!腦癌晚期,確診。突然之間,他的生命只剩下100天。
作為一個成功的商業領袖,奧凱利已經習慣了面對事業上突如其來的不測和變故。如今,即使面對死亡,他也要搏一把。奧凱利當機立斷,修改自己的人生計劃,
好好把握所剩無幾的有生之日。
奧凱利寫下了生命最后時光的深刻感悟——《追逐日光》,這對所有職場人士來說無異于醍醐灌頂。人生不可以重來,不可以跳過,只能選擇以一種最有意義的方式度過:活在當下,追逐日光!
我真的很幸運
我真的很幸運。醫生說我還能再活3個月。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你肯定以為我要不就是在開玩笑,要不就是瘋了;或者你會以為我的人生肯定很凄涼,一事無成,恨不得早一點離開人世,好得以解脫。
事實剛好相反。我熱愛生活,執著于自己的事業。在過去30年,我從一個助理會計師成長為畢馬威會計事務所的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我似乎就是為這個行業而生的:清楚自己的使命,愿意為實現目標而披荊斬棘,付出所有的努力。
當我身為業務部主管的時候,畢馬威想要成為一家大型投資銀行的審計公司。商人的直覺告訴我,必須和這家銀行澳大利亞分行的總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為此,我多次致電給他的秘書。“對不起”,這是女秘書給我永遠的回答。因為接下來幾周,她的老板在辦公室的每一分鐘都已經被預約出去了。但是我并不死心,仍然經常和她通話,想爭取哪怕一絲的機會。
終于,她告訴我,兩天后總裁要從悉尼飛往墨爾本,他在飛機上沒有安排任何商務活動。“太棒了!”我喜出望外。我要到了他的座位號,馬上打電話給航空公司預定了頭等艙他旁邊的位置。然后,趕緊收拾行李。22小時后,我從紐約飛到了悉尼,剛一落地,就趕緊搭乘下一趟航班,坐在了那位總裁身邊。簡要的自我介紹后,我告訴他我飛越了半個地球,為的就是要見他一面。聽罷我的這番良苦用心后,他不禁目瞪口呆。在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旅程中,我成功說服了他,贏得了這筆生意。
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和毅力,在30年間我攀上了事業的巔峰。此時的我意氣風發,仿佛周圍的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然而這一切在2005年5月的最后一周發生了轉折,我收到了人生的一紙宣判書——腦癌。這意味著我可能活不到女兒吉娜初二開學的那一天(9月1日)。
盡管心中滿是痛楚,但我必須正視事實:生命已經走到盡頭,我必須決定該如何度過這最后的100天。我要自己回答下面的兩個問題:第一,人生的盡頭非得是最灰暗的嗎?第二,能不能給生命的最后歲月添上一些亮色,甚至讓它成為最美妙的時光呢?
在我看來,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走向人生盡頭之時,我的神智依然清楚,身體狀況還算不錯,我所愛的人也都陪伴在我身邊。
因此我說:自己真的很幸運。
最美好的告別
過去,我從來沒有花過一秒鐘來考慮死亡這個問題。在我30歲的時候,有一次在意大利米蘭出差,剛剛邁步從路沿上走下來,一輛呼嘯駛過的公共汽車和我擦肩而過。當時心頭有過片刻的恐懼和不安,但是,那次遭遇并沒有觸動我去反思人生的輕重緩急。
工作上,我一直提倡不達目標不放松的韌性:確定目標,追逐目標,實現目標。現在,知道時日已無多,我決心實現以下三個目標:
1.辭去工作;
2.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3.給因為我的病情而遭受打擊的親友創造一份美好的回憶。
我離任的消息剛剛見諸媒體,慰問信和電話就像雪片一樣飛來,很多商界的朋友與我聯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四大會計事務所中的一位首席執行官在問候我的時候,語氣尤其誠懇。我知道,這種關心在其他行業中可能會存在,但是對于會計事務所,同行關系向來是以冷淡著稱的。在這段灰暗的日子里,能感受那份難得的關愛,讓人有一種特別的感動。
我從董事長的職位上退了下來,第一個目標實現了。接下來我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化療藥物中的毒素會侵蝕我的肌體。因此,我選擇接受放療,這減緩了腫瘤帶來的病癥,給了我更多清醒的頭腦和清楚的視線。
在去世之前,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結束”以前的人際關系,和親友們做
“最美好的告別”。我獨自坐在飯桌旁,在記事薄上畫下了一個大大的同心圓,從外到內分別是:分享過我的經歷的人;讓彼此生命變得更精彩的人;親密的商業伙伴;一輩子的朋友;親密的家人;女兒;妻子。我計劃從這個同心圓的外圍開始,慢慢向中心靠近,畢竟,我做不到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先說再見。
而當我細細列出屬于外圓的人時,結果讓我嚇了一跳,竟然有1000人!因為我的行色匆匆,竟慢慢遺忘了那么多曾給自己帶來過幸福體驗的人們。我花了整整3周和所有外圓的朋友告別。而越往內圓走,人數越少,卻意味著他們對我越重要,我要把所有剩余的時間都留給他們。
道格是我大學的室友,后來成了記者。這些年我們大概每年會聚上一次,我們有共同的記憶,在一起時總是特別愉快。我給道格打電話,告訴他,非常感謝他給我的人生增添的亮色。我聽到他的聲音有些哽咽。道格說,在當時的同學之中,我在很多人生臺階上都是先行一步的:第一個結婚,第一個成為父親,現在又要第一個去迎接來生了。他說其他同學會追上我的,在天國見面……最后,道格跟我說“再見”。他沒有說“好運”,也沒有說“堅強些”。沒有任何陳詞濫調,也沒有任何的言而未盡,就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再見”。我很喜歡。
我甚至還為自己的葬禮做好了準備:定好了舉行葬禮的教堂,六名護柩人也確定了下來,我選好了當天主持的神父,也選好了葬禮的音樂——用我最喜歡的豎琴和長笛。
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妥當,這幾乎就是我想要的完美一切。
學會迎接死亡
有時候,對未來的考慮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以至于無暇欣賞路旁的風景。但生病之后,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平靜了。我第一次意識到,永恒——我過去一直珍視的特質——有時候并不一定總是最美的。隨心自在,活在今天,享受當下更加重要。
看著周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我為他們感到遺憾。他們整天忙碌,卻又不知為何忙碌,他們中的很多人很有錢,為了保有當前的成功而難以停下腳步。
實際上,在某個特定的時候,你必須要迎接突如其來的變故,準備好度過人生最后的日子。我替很多朋友擔心,他們總是竭盡全力在重要的崗位上多待上幾天,忽視了對這一時刻的準備。
這一刻會來的,肯定會來的,盡管它讓人倍受煎熬。一些人已經領悟了這一道理,可是很多人并沒有醒悟。有些人現在學會了未雨綢繆,為以后攢錢,以此來確保后半生衣食無憂。不過,為什么不在另一個至少和金錢同樣重要的方面進行努力呢?在你的靈魂上做準備,在精神上學會迎接死亡。
是喜,亦是悲,這就是告別的真義。到了某一天,你不得不說再見,不僅要和自己所愛和愛著自己的人告別,也要和整個世界揮手作別。
我喜歡當一個商界領袖,但是命中注定要謝幕的那一天終于來了。在我還沒有變得神智恍惚和視力完全衰退之前,我最終決定自己來說再見,至少我還有能力做出這樣的選擇。
本文素材選自中信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的《追逐日光》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