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寬大的西裝,瘦削的身材,幽默的談吐,當戛納電影節主席吉爾·雅各布出現在戛納60年華誕慶典上,各國電影工作者都投以敬仰的目光;他出現的地方,總洋溢著輕松的氣氛,同時又不失專業的態度。在眾人眼里,他已經成了一部傳奇。
這位擁有典型猶太人姓氏的法國老頭,今年76歲,執掌戛納國際電影節近30年。戛納電影節風格和特色的形成,無疑有他鮮明的個人印記。如果把戛納國際電影節比作世界電影的“審判法庭”,那么雅各布就是“主審法官”。
5月25日,在戛納為各國記者安排的招待酒會上,雅各布終于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退休?我從沒想過”
面對這位把半生時間都獻給戛納電影節的老人,記者很好奇,“您每年都籌辦這種大規模的盛典,壓力很大吧?”雅各布爽朗地一笑:“我拒絕任何壓力。即使有人給我施壓,我也不會去想,更不會低頭!”工作就是雅各布的生命,“退休?我根本從來就沒有想過!”
只要活著,他就會一直為電影奮斗下去。
戛納60周年生日,雅各布一直在冥思苦想,希望找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方式來紀念。他決定邀請當今國際最頂級的35位電影大師,集體創作一部影片——《每人一部電影》。每位導演都獨立執導,彼此沒有交流與溝通,用3分鐘時間各講一段故事,主題只有一個:電影院。在5月20日的首映式現場,這部復調式的短片合輯給觀眾們帶來異樣的觀感:有的令觀眾落淚,有的讓他們大笑,有的則令他們陷入思考。在這部合輯中,雅各布特別邀請了陳凱歌、張藝謀、王家衛、侯孝賢和蔡明亮等中國著名導演。他不無驕傲地說,“不少中國電影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包括你們年輕的演員章子怡。”
談到中國電影,雅各布神情振奮,他說近年來中國電影的騰飛讓世界震驚。
“我在第一次看中國電影時,就被它深深地觸動了。那是一部1939年拍攝的黑白影片,雖然忘記了名字,但里面反映戰爭中飽嘗苦難的孩子們的畫面,至今難忘。”在雅各布看來,那部70年前的中國電影早期作品,已經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師手筆。“今天優秀的中國電影保持了在體察社會深層困苦上的細膩眼光和表現手法,我感到很欣慰。”他特別提到近年來一直默默堅持紀錄片創作的導演王兵,言語中對其不計功利的創作態度和敏銳的觀察眼光倍加推崇。雅各布認為,中國電影人創作的空間還很大,中國電影將會帶給世界、帶給戛納更多的驚奇。
為看電影放棄工廠
雖然已身為電影節主席,但雅各布卻從未忘記自己“電影評論記者”的老本行。在戛納的招待酒會上,雅各布親自把一枚枚榮譽獎章授予那些數十年來堅持報道電影節的記者們。這位電影節長老親切地把記者稱作“同行”,他的言辭感染了全場來賓。看著被聚光燈包圍的雅各布,你很難想象,他曾經為是否選擇戛納而舉棋不定。
雅各布出生在一個法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工廠主,家底殷實。當雅各布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他夢想有朝一日成為一名法官。“做法官,就能夠在善與惡、對與錯中尋找一種平衡。同樣,電影節的選擇標準也意味著在好電影與不那么好的電影中尋找平衡。”
從孩童時代雅各布就愛上了電影。1930年,當普通孩子還看著《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時,小雅各布對電影的記憶已經是法國間諜片。原因是他的保姆經常帶他去看間諜片,這樣她就可以與士兵男友幽會。雅各布回憶,“這是我第一次領略電影的魅力。”
1959年,由于父親的遺志,時年29歲的雅各布不得不放棄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研究文學和哲學的計劃,繼承了家族小廠。當年的雅各布是個不怎么稱職的企業主。每天看電影是他雷打不動的主要業務,有時為了看一部電影,他寧愿錯過一些訂單。“我的工廠位于巴黎北部的郊外,為了看電影我必須在每天下午5點半前通過巴黎大橋,因為在這之后交通就非常擁堵。所以,即使電話那頭有一筆很大的訂單,5點28分,我也會毫不遲疑地把電話放下。”
“不務正業”的雅各布沒有堅持多久,便轉行從事電影批評職業。1964年,他作為法國《快報》的影評人,第一次出現在戛納電影節,并發表第一部著作《現代電影史》。不過,直到1975年,雅各布與人合作并主持法國電視3臺的“面具與羽毛”節目,他才漸漸為人所知。
隨著雅各布在圈里名氣日盛,越來越多的機會找上門。當時,有兩個非常好的位置擺在他面前:一個是日報的藝術編輯,另一個是羅伯特·布雷——當時的戛納電影節主席邀請他擔任助手。雅各布舉棋不定,甚至想選擇做文藝編輯,但一位摯友告訴他,“巴黎有15名藝術編輯,但是戛納電影節可是唯一的!”
選擇戛納 嶄露頭角
雅各布選擇了戛納。當年,戛納還只是個從舊漁港發展起來的地中海岸小城,電影節的規模和影響力遠不能和今天相比。出身新聞評論界的雅各布深知媒體的力量。他在選片、宣傳等策略上作了一系列改變,以對藝術的注重和對新人的鼓勵,把創作者對電影的激情燃燒起來,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電影節是個奇怪的地方,人們在這里展示那些不知道能不能公映的影片,給那些不知道會不會出現的人看。”雅各布風趣地形容,“不過對于戛納,最不可思議的是這種沸騰氣氛所產生的結果——讓人想看電影,想做電影,想愛電影。”
他把工作重點放在發現世界級優秀導演上。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美國的科恩兄弟,中國臺灣的侯孝賢,伊朗的阿巴斯等人都曾受惠于雅各布的伯樂之才。在他的努力下,整個戛納電影節都洋溢著濃郁的藝術與個性氛圍。不少參加過各種國際電影節的業內人士比較后認為,戛納電影節是對創作限制最小的。
在法國南部度過童年的雅各布,認為“戛納提供了一種工作狀態與度假氣氛之間的平衡,把商業和藝術結合起來。”他常詼諧地打趣:“戛納是一個可以在海灘上與客戶吃飯的城市,這樣的地方世界上可沒有幾個。”他與戛納市政府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一方面,電影節不僅在后勤方面得到支持,而且還能拿到高達3500萬法郎的國家津貼資金。另一方面,電影節每年的參加者和各種會議、慶典活動刺激了戛納整個地區的經濟。據統計,戛納市旅游和休閑業20%的年銷售額、戛納各大酒店四分之一的年度凈利潤都是在電影節期間實現的。
隨著戛納受追捧的程度越來越高,一進5月,數以萬計的人從世界各地涌來,雅各布最大的擔心也出現了。“這個昔日的小城是否能一直支撐電影節如此快速壯大?”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電影節真正與戛納融為一體,他希望讓所有的戛納居民也能加入到這一盛事中,而不會有城市被活動吞沒的感覺。
“平衡大師”的團隊
從第53屆電影節后,雅各布被董事會選任電影節主席一職。目前整個戛納電影節的幕后團隊大都是法國人主導(只有一人來自西班牙)。這30多名成員大多來自行業組織、政府和地方代表,法國文化部長也在其中。
從這次電影節評審團人選的組成,就可以看出雅各布及其團隊的風格和旨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也成為評委會成員。他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在中國十分暢銷,但此前他的創作生涯與電影毫無關聯。“評審團要更多地突出藝術家、導演、作家、劇作家和演員,要反映不同國別、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職業的觀點,其復雜性好比煉丹術一般。”
“如果說戛納電影節還做成了什么事情,那就是——平衡。說得直白一些,既要有葡萄牙的曼努埃爾·德·奧里維拉,又要有美國的麥當娜。需要引起評論界的關注,又不能放跑廣大電影觀眾。要把完整的扇子面打開,保持電影節有頭腦的形象,同時又不讓人望而生厭。”
雅各布一語道破。
當然,平衡并不是無主見的“和稀泥”,恰恰需要強勢、果斷與機敏。據說,電影節董事會每次會議都不會超過1小時。雅各布是控制會議節奏的高手,能夠使會議快速解決問題。又由于其他成員來自各個利益不同的組織,他們之間很難達成“一致反抗”,所以也有人稱其為“獨裁”。
去年底,董事會又一次和76歲的雅各布續約,這意味著他將繼續“獨裁”到2009年。有人說,戛納在60年歷史中其實只有3位實際意義上的主席,這要么說明戛納特別保守,要么說明它極其穩固。對此,雅各布不做評價,“戛納就像是一種天主教儀式,爬樓梯一樣不斷地上升,直抵天堂。當你到達最高處,呵呵,上帝就等在那里歡迎你!”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