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許多西方政府看來,土庫曼斯坦終身總統尼亞佐夫2006年12月21日的猝逝,意味著這個世界第五大天然氣國對外開放其天然氣資源的新紀元到來了。6個月后,盡管博蒂穆坎姆多夫新政權做了一些涂脂抹粉的工作,但看起來土庫曼現在是堅定地站在俄羅斯聯邦和它的后蘇聯同胞一邊了。
10月10日,博蒂穆坎姆多夫不同尋常地出席了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框架內舉行的獨聯體(CIS)非正式峰會,隨后訪問伊朗。而鄰國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已板上釘釘的訪問阿什哈巴德的計劃,也很少能令華盛頓寬慰。
回想起來,華盛頓在尼亞佐夫葬禮舉辦期間已經開始失去對土庫曼新政權的影響力了。當時許多政府都紛紛派出高級別政治家前去吊唁,其中包括利比亞的卡扎菲、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阿富汗前總統拉巴尼、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和塔吉克總統拉赫曼,甚至伊朗也派出了第一副總統達烏迪和外長穆塔基。中國主席胡錦濤派遣國務委員唐家璇為特使,前往阿什哈巴德。俄羅斯則派總理弗拉德科夫領隊,前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副之,而俄氣公司總裁米勒也率領了一個由俄羅斯能源巨頭組成的高規格代表團。對比之下,華盛頓僅派出助理國務卿鮑徹,這在重視等級和座次的中亞被看作是一次故意的外交怠慢,因為美國國務院共有24個助理國務卿。
葬禮之后,阿什哈巴德自然知道投桃報李。與尼亞佐夫
2005年8月26日中止土庫曼在獨聯體的完全成員身份,將之降格為觀察員不同,博蒂穆坎姆多夫如今出席圣彼得堡峰會,擺明了重新審視既定政策的態度,可以預期,尼亞佐夫浮夸的中立政策也將被修正。
博蒂穆坎姆多夫在圣彼得堡的露面,加上5月份宣布的俄土主要天然氣交易,都指向了一個明顯的趨勢:華盛頓與阿什哈巴德重建信任的希望愈發渺茫,而土庫曼與前蘇聯共和國的關系卻逐漸加深。
某種程度上,阿什哈巴德與莫斯科日益升溫的關系是對于緊迫地理現實的正式承認:除了阿塞拜疆,所有的后蘇聯里海沿岸國家的臨時出口都依賴于俄國人一直主導著的輸送網絡,并且,地理限制和資金問題已經讓像擬議中的跨里海海底出口管線這樣的大工程陷入癱瘓。去年6月,尼亞佐夫死之前5個月,他在一份25年期的雙邊協議中,迫使俄氣公司答應以高出舊價54%的新價格進口土庫曼供應俄的1620億立方米天然氣。尼亞佐夫追悼會之后,博蒂穆坎姆多夫加緊催促俄方對已有的合同能得到全部執行作出保證。
從華盛頓的視角看,更不吉利的是土庫曼和伊朗之間可能的接近,因為這將使美國外交孤立伊朗的政策毀于一旦。美國花了很大力氣遏制土庫曼的里海鄰國——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讓它們不要與伊朗交換石油或者達成重要的管線安排,但對于阿什哈巴德,美國目前的籌碼少得可憐。而德黑蘭與土庫曼的任何成功協議都可能誘發其它里海國家跟進,與伊朗達成類似的協議,以大幅縮短它們與東亞市場之間的運輸距離。到目前為止,在所有后尼亞佐夫時代的變化中,土伊關系的接近是最令美國耿耿于懷的。
對華盛頓來說,籠罩在里海上空的烏云中也有一道銀色的襯邊,那就是博蒂穆坎姆多夫與卡爾扎伊的會面。作為一個前線國家,土庫曼與它的鄰國一樣都對阿富汗在歷經3代人的戰爭后走向穩定表示關心。考慮到華盛頓看起來正在與新的土庫曼領導人失去接觸,就阿富汗的未來發起美土聯合討論,也許是最佳的溝通方式。
(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立場)
(文/研究員 夏宛清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