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作為大學校長,郭貴春的坦率讓人一睹難忘。記者問:“你在學校受歡迎嗎?”“那當然!不時會有學生推開校長辦公室說,‘郭校長,我很佩服您,想和您談15分鐘,行嗎?’”走在校園里遇上學生,他們也能聊上一路。
郭貴春對學生的親和力源于自身的性格,也源于多年海外游歷的熏陶。除了在英國求學的3年,他幾乎每年都會到世界一些知名學府做訪問學者,那些世界一流大學的治學理念和校園文化,滲入到郭貴春管理山西大學的方方面面:“一個校長的風格會影響整個大學的風格,我的風格就是激情加理性。”
沒有打不贏的架
家庭環境的影響在郭貴春的性格中留下了明顯的印記。郭貴春的父親十多歲參軍,從太行山一直南下到福建,在那里遇見了郭貴春的母親。母親博覽詩書,溫婉細膩。郭貴春兒時生病,母親便捧著一部《紅樓夢》伏在床邊讀給他聽。父親回家一看不高興了:“你怎么總在床上躺著啊,趕緊下來走走。”在郭貴春記憶里,父親讓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責任和使命。
郭貴春個頭小,但向來不害怕和高大的男生交火。他的信念是:“只要玩了命,就一定能贏。”那時候,郭貴春上學前都先準備好一塊磚頭,用報紙包了放進書包,掄起來威力倍增。回想起當年,郭貴春有些得意:“哪像現在的孩子,連打架都不會。”
除了打架,郭貴春少年生活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偷書”。“文革”正進行得轟轟烈烈,圖書館都被查封了。郭貴春和伙伴們發現圖書館屋頂的天窗還開著,一幫野小子用繩子從天窗爬進去,偷書出來看。“也沒什么可選擇的,偷出什么看什么,古今中外的歷史名著,我幾乎都是在那個時期看的。”因為那時的孩子沒人管,所有的游戲規則都靠自己來制定。郭貴春說,從這個時期走出來的人,創造力和求知欲往往都是驚人的。
很多年后郭貴春才意識到,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他一生中發揮了何等重要的影響力。
“我們不是劍橋,必須花錢”
1966年“文革”開始時,郭貴春14歲。走在一群革命紅小將當中,揮拳頭,喊口號,覺得刺激。抄家,看到什么隨便拿;大串聯,口袋里沒有一分錢就能吃遍全國。最震撼這些年輕人的是,似乎一夜之間,整個世界都顛倒了:“昨天在講臺上循循善誘的老師,讓自己唯唯諾諾的人,現在卻可以隨意折磨他。在一個沒有理性的環境里,人的尊嚴就可以這樣的顛倒踐踏。”
如今,郭貴春站在一個教育者的位置上,反思浸染自己的這段歷史,他更多地會想:面對成千上萬和自己當年一樣年輕的面孔,一所大學,應該如何讓學生懂得真正的人生價值?如何告訴他們去承擔社會所賦予的責任?
當下,莘莘學子們一路摸爬滾打地撞開大學校門,最現實的需求就是,這一紙文憑四年之后如何換取一份體面而報酬優厚的工作,回報家庭多年在教育上的投資?郭貴春非常明白,他那些對大學教育仿佛大而化之的思考,要落實在最實際之處——給學生們提供良好的教育質量。
山西大學有一條硬性規定:所有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必須拿出一定課時給本科生上課,讓學生一進校園就能跟從最優秀的老師學習。山西大學還不惜重金,從世界各地的著名學府邀請一流學者來演講或者擔任客座教授。2006年,一位知名學者公開指責北京大學邀請外國學者擔任教授只是為了撐門面,是浪費資金。郭貴春不以為然:“我們必須花錢。劍橋大學邀請學者演講很少給報酬,你能到劍橋的殿堂來講課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榮耀,我還給你什么報酬啊。但我們不是劍橋,那么多孩子坐在山西的教室就可以像在劍橋一樣聆聽大師級的演講,這筆錢花得很值。”
郭貴春本人就是國際教育的受益者,他希望山西大學的學生也能和他一樣有機會去進行同樣的知識積累,拓寬思想廣度。他認為做得對,就要不偏不倚地執行下去:“我有這個自信。”
郭貴春的自信力在各方面都有體現。其他高校來山西大學挖優秀教師,他從不阻攔:“攔著沒意義,關鍵是他們不會走,因為山西大學能夠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在山大,只要做得好,教師拿到的津貼就比北大、清華多好幾倍,學術環境也國際化,人才沒有理由從這里走掉。”
山西大學的發展有目共睹。2002年,在全國兩千余所高校中排名95名;2007年,躍居53名。
做最好的自己
郭貴春似乎沒有叫板國內一流學府的想法。像山西大學這樣的地方學府在中國高校中占了絕大多數,地方院校的職責并不是去拼搶高端人才,他們更善于為社會培養多層次的人才,“而我們就要做這樣的領軍人物。”
畢業生的競爭力,就是大學的競爭力。郭貴春希望山西大學的名號更響亮些,畢業生找工作時報出山大的名字,腰板都能挺得直直的。他并不排斥運用各種宣傳手段來讓山西大學的招牌更吸引眼球:“2002年,我們百年校慶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給我們發來了賀信,這是安南給唯一一所中國大學的校慶發賀信。”拿到安南的賀信,是郭貴春頗感自豪的一次公關運作。
2001年底,郭貴春在籌備山西大學校慶的間隙,給安南寫了一封信,請求他支持山西大學的校慶盛典,這封信郭貴春托中國在聯合國工作的山大畢業生交給了安南。安南讀完來信,派人查閱了山西大學的資料,發現山西大學是中國最早在聯合國注冊的高等學府之一。他就此給郭貴春回了郵件,并在山西大學校慶前夕發來賀詞,感謝山西大學100年來的耕耘,為年輕人傳道授業。這封信被鐫刻在山西大學的校園里,成為學生們引以為豪的大事件。
除了履行校長職務,郭貴春還在哲學系帶研究生,雖然山西大學不是頂尖學府,但他主持的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在國內排名第一。”郭貴春把自己的博士生都送到劍橋、牛津去做論文,從學術思想和研究習慣上形成統一的風格,打造出一個整體學派,“這樣才有力量去引領學術界的其他人。”郭貴春還善于運用一切方式使自身處于優勢,就像兒時打架往書包里裝磚頭一樣。
假如不能上北大清華
每年臨近畢業,大學生就業難都要被人們感慨一番。這種就業壓力又往往和大學擴招、高等教育水準降低等聯系在一起。在郭貴春看來,這統統是外行話:“實際上我們國家的教育水準一直在逐步提高,無論是硬件還是教學內容。學生們不僅課時增加,授課的信息量也非常大。為什么還覺得我們的教育在退步呢?因為大家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太高,希望大學畢業馬上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賺大筆的錢,這種心態是不正常的。”
郭貴春常常拿自己在國外的見聞跟學生們舉例子。在澳大利亞街頭,一位開出租車的司機擁有博士文憑,只因他畢業后一時找不到中意的工作,索性一邊開出租一邊找工作,既沒耽誤時間,也能掙錢維持生計。沒有人對此大驚小怪,這就是國民心態的不同。現在中國的學生和家長還沒有適應就業形勢的變革:“我希望孩子和家長都能明白,經歷比讀書更重要,就業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通過一個個工作慢慢積累,逼近自己的理想。”
郭貴春對大學教育的看法很實在: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清華、北大畢業生,如果你從普通院校畢業,那么想辦法在工作中比別人優秀一些吧。他對自己的畢業生充滿信心:“如果他想成為更高端的人才,我們可以幫他到一流學府深造;如果他想立即工作,大學四年,山西大學已經教會了他如何當個好員工。”
郭貴春,山西大學校長。山西省第一個文科博士點首席專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曾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歸國留學人員”。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