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紅樓夢》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看來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因為幾乎沒有哪一部電視劇能夠像《紅樓夢》那樣引起全國人民的關注與爭議。
自去年8月以來,“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起先,北京電視臺將“選秀”搞得熱火朝天;接著,因導演“不接受選秀賽結果”而幾近走進死胡同;最后,幾方雖勉強達成一致,但結果卻留有懸疑:“寶黛釵”僅選出兩位,寶玉仍待尋。有人說,造成此等怪事的是“中國影視圈‘規則’的缺失”。
但其實,只要細想一下,這就算不得什么大驚小怪的事了。這些年來,中國影視圈里的“規則”早已被“潛規則”取代,“潛規則”多了,“規則”自然就少了。
“演藝圈”,早就是人人都能隨口而出的一個詞匯。把演藝界“圈起來”的,絕不是記者、編輯,而是這個圈子里人的“自我認同”。古有梨園、行會等各種門類和派別,但那時多是大圈子。各門派有大家共同遵循的操守,各行業有各自的行為規則。而現在的演藝圈則越來越變成了一個個“小圈子”,各自都有各自的“潛規則”。
去年,有一部叫《美夢人生》的片子,就是“自揭家丑”,反映了影視圈的一些“潛規則”:制片人拉投資,首先要找大明星當托兒;女明星想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先要排練炒緋聞;富豪出錢投資拍戲,為的是讓自己的“小蜜”當主角……
當然,影視界也并非全無規則可循。但令人關注的是,即使在一些規則下面,也常常充斥著“潛規則”。
譬如一部電視劇的開拍,究竟是投資方的權力大,還是導演的權力大呢?投資方掌握錢財,沒有錢財就拍不成電視劇。如此看來,投資方自然就是老板,而導演只不過是打工者。世界上許多國家大都遵循這一原則辦事。如香港的導演都聽命于投資方老板,莫敢不從;好萊塢則更不用說,大多數導演只是一個“工匠”的角色,聽命于監制,而且沒有最后的“剪接”權。法國、德國影視圈也是如此,不過環境相對寬松一些。
我國大多數影視劇也是遵循這一規則的。但是,發揮更大作用的,則是“潛規則”。
一個就是男導演和女演員之間的“潛規則”。
去年,先是一個叫肖瓊的女演員,在博客中揭露性交易的內幕;接著,一個叫張鈺的女演員,攜其錄像帶在網絡上橫空出世,帶出了影視圈里的一樁公案,進而扯進一群人,要為這個圈子里的“潛規則”贖罪祭旗。此事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但后來似乎又不了了之,著實讓人慨嘆“潛規則”之戒律森嚴。其實,這幾年,不只一個女演員跳出來指控某男導演以職務之便,用角色作交換條件,要挾“老娘陪那孫子困覺”。奇怪的是,沒見哪個男導演因此倒臺,最終使民眾見怪不怪、興味索然。
影視圈里的“老面孔”現象,也是“潛規則”使然。
影視圈里的本質工作之一,當然是“演”。不過這一演,就演出了三六九等:演得好的,當明星高高在上;演得差的,終日跑龍套不見天日。這雖是自然規律,不過長此以往,似乎就有些問題。就拿時下一些影視劇來說,觀眾一看,武俠劇中演令狐沖的是他,怎么演郭靖的也是他?再看那邊清宮劇,演完雍正爺又演皇太極——當然,這些演員的演技水平都是不錯的,但也不至于讓他一個人把爺爺、孫子都演一遍。還有,這邊電視劇中演抗日題材的高級將領,那邊又成了風流倜儻的一代帝王,“唱念做打”、聲音語調完全一致,實在讓人覺得別扭。
第三個“潛規則”就是影視圈里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存在。
在影視圈極其繁華的表象掩護下,是一個個快速成名致富的案例。它的示范效應,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男女拼命往這個名利場里擠。但是,當他們進來之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個圈子里的規則。而這些規則中的大多數,就是各式各樣不足為外人道的“潛規則”。正是這些“潛規則”背后的壟斷勢力、權力游戲,制造著圈子里的各種游戲規則。而能不能對付這些規則,就要看這個進入“圈里”的人有怎樣的“實力”。人們常說某某演員是個“實力派演員”,那是指他(她)的演技水平,是硬實力;但要在影視圈里混下去,或者想混出個名堂,光有硬實力是不夠的,他(她)還要有足夠的“圈子”背景、人脈關系等軟實力才行。
所以,當我們在銀幕上很難看到激動人心的新故事,當我們在熒屏上很難找到朝氣蓬勃的新面孔時,我們也不要驚奇。因為,這些年來,在這個圈子里玩得轉的,多是那些具有軟實力的“老人兒”。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