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雜的國內貿易政治背景下,鮑爾森的第四次中國之行所取得的成果,顯得微不足道。
自從“高盛的鮑爾森”變成“白宮的鮑爾森”以來,他每次訪華所承擔的溝通任務都在增加。在上周為期兩天的第四次中國之行中,除去老掉牙的人民幣匯率問題、開放市場和知識產權保護議題,這一次更增加了環保和食品安全問題。
在此次鮑爾森訪華的當天,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借會見鮑爾森的機會向外界表示,希望美國方面能了解中國一些地區貧困依舊,認識到中國不會成為西方的經濟威脅。但這樣的表態沒有打動美國的國會議員們,同一天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通過了另一項針對人民幣匯率的法案。該委員會與財政委員會同為參議院的重量級委員會。
盡管鮑爾森和商務部長古鐵雷斯、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施瓦布于上周二發表聯合公開信,批評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和銀行委員會針對人民幣匯率的法案“可能會極大地削弱美國為促進中國和世界重要經濟體制改革所做的努力,同時也會影響美國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從而損害美國工農業生產者的利益”,但國會議員們顯然不為所動。8月1日,一直積極推動裁華議案的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民主黨資深參議員Max Baucus和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Orrin Hatch提交了又一份旨在限制白宮方面否決他國對美不公平貿易指控的議案,其中要求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USTR)每年提交一份詳細的報告,報告外國最嚴重的貿易壁壘行為,然后須提出訴訟解決。Baucus同時威脅說,“現在還不是談論延長‘快行道'(TPA)授權的時候”。
在經濟界頗有影響的民間智庫增長俱樂部,上周召集1028位不分派別的經濟學家聯名一份致國會請愿書,反對針對中國的報復性貿易立法,體現了美國經濟界對國會中日囂塵上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擔憂。但種種跡象表明,部分國會議員的行動有可能超出針對中美貿易的范圍,而越來越趨向于改變《1934年互惠貿易協定法》定下的促進自由貿易大框架的核心原則。
在如此復雜的國內貿易政治背景下,鮑爾森的第四次中國之行所取得的成果,就更顯得微不足道。同前幾次一樣,取消對美中合資建立證券公司的限制這樣的“進展”大概只是華爾街的勝利,鮑爾森身上承載的中美事務早已不是他一人所能應付的了。
(文/研究員 羽良)
(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