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最近,美國與西班牙之間上演了一場“奪寶大戰”。5月,美國海上探測公司奧德賽宣布,從一艘沉船上打撈出價值約5億美元的50萬枚金幣和銀幣。雖然該公司沒有透露打撈地點,但西班牙政府懷疑這批珍寶屬于一艘西班牙沉船,因而以盜竊西班牙財產的罪名將該公司告上法庭,并表示“起訴的目的并不是商業利益,而是保護國家遺產”。
如果說西班牙是國外商業撈寶的受害者,那么中國的南海早已是一片重災區。盜撈、竊取、走私、拍賣……在中國海床上靜躺了千百年的眾多沉寶,如今通過一條條隱蔽的商業通道四散、流失。世界尋寶人都把致富夢想寄托在這里,而且屢屢得逞。
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無數
商業撈寶的歷史,是伴隨水下考古而起的。不過,兩者的區別是,一個為了金錢利益,而另一個旨在還原人類歷史。
上世紀40 年代,法國人雅克·伊夫·庫斯托發明的輕裝潛水器,解決了10 米以下深海的呼吸問題,由此,神奇的海底世界展現在人類面前。經過近20年的努力,被譽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國人喬治·巴斯將陸上考古的方法引申到水下考古,水下考古迎來了蓬勃的發展。
水下考古在中國開始雖晚,但海平面底下埋藏的中國歷史卻已經綿延千年。15世紀以后,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通,海洋成為溝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向西延展,貫通了東西方的貿易交往。海上絲綢之路,又稱陶瓷之路、茶葉之路、白銀之路,其承載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絲毫不亞于任何一條陸地通道。而在那個沒有機械動力的帆船時代,往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船只隨時會遇險沉沒,據統計,幾乎每隔29個小時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紀初,因遇上海盜和風暴而沉沒的貨船比例仍高達30%~40%。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我國東南沿海至南中國海海域,就有沉船超過2000艘。這些船只滿載的陶瓷、絲綢、金銀珠寶等寶物也就隨之埋沒,不計其數。
對于中國考古學者來說,這些海底藏品承載著歷史的密碼。對于國內正在打撈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慶新就這樣評價:“它的出水與研究,可能帶來中國海洋經濟社會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其歷史價值不亞于近代中國的兩次重大考古發現——‘甲骨’和‘敦煌’。” 中國的航海史、海外貿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國家關系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將由此有新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