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報道,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人選之一、前“第一夫人”希拉里,近日參加參議院會議時,穿了一件低領口的上衣。兩天后,《華盛頓郵報》時裝版刊出去年普利策獎 得主吉文的文章稱,希拉里一向作中性打扮,這次露出乳溝未免“過于炫耀”,“真令人吃驚,在國會這種審美觀點非常保守的地方,她的女性特征和特質已經遭到窺視”。
這篇文章隨即受到美國其他傳媒和婦女界的聲討。希拉里競選團隊發現這是一個選戰題目,便以此為由頭發出籌款電子郵件。電郵稱,希拉里當時正在談高等教育學費過高 的問題,《華盛頓郵報》文章卻談她的身體,“很不恰當,有侮辱意味”。“衣著、化妝、乳溝,總統競選真正重要的問題在哪里?希拉里只為真正重要的問題而努力”。電 郵還號召各界“反抗美國文化的這種粗俗和瑣碎”。
如果對這件事做一種近距離審視,似可得出結論:這是美國社會各種文化特征雜糅所導致的結果。
首先,對美國媒體而言,“商業化生存”是其基本生態,“吸引眼球”,擴大發行量、收視率和影響力是其基本行為宗旨,即使《華盛頓郵報》這樣較為嚴肅的媒體也不能 免俗。在美國社會,名人是看點,性是看點,名人加性更是看點。希拉里一反著裝中性的常態,穿了更顯女性特征的衣著,恰是“名人加性”的好料。
其次,《華盛頓郵報》拿希拉里的衣著做文章,有違美國社會“個人主義”和“多元包容”的重要價值觀,因此引起社會上特別是婦女界的較大反彈。即使從較為保守的審 美角度看,用吉文的話說,希拉里的穿著“并無不當”,只是場所不當,所以保守派并無話說。
第三,希拉里競選團隊很快發現這是一個選戰話題,便接著“炒”,以加熱輿情支持,擴大“印象點擊”。《華盛頓郵報》歷來是美國自由派的喉舌,這次拿希拉里做文 章,多少讓人錯愕。其實,細觀吉文的文章,其分寸拿捏是極好的,并無“保守”色彩。希拉里與《華盛頓郵報》對陣,是一家人各亮各的相,各炒各的事,是“雙贏”。
對這次希拉里“乳溝風波”,有人認為,這不是一時的“不經意”,而是一種對性別政治進行挑戰的政治選擇和宣言。
在美國,政治主要是男人的游戲,歷史上尚未有過女性當總統的先例。在明年的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內出現了女性和黑人的人選,這是極有象征意義的一種動向,說明美國 的政治弱勢群體——女性和少數族裔,正在大步走向政治前臺。這種情況也是一種世界趨勢。
不久前,德國的默克爾當上了總理,法國的羅雅爾成了總統候選人。從衣著審美上看,默克爾很“厚重”,衣著是“中性化”乃至“男性化”的;羅雅爾漂亮優雅,衣著有 更多女性特征。從競選結果看,默克爾勝了,羅雅爾敗了。性別審美因素是否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不得而知。希拉里以前穿著“中性化”,是否是一種向“男權政治”的妥 協?這一次,她穿了有點暴露的女性裝,是否是一種向“男權政治”的有意識挑戰?天曉得!
女權主義是近代的一個潮流,在美國亦然。女權主義者的一個目標,是沖擊具有男權色彩的事物。例如,她們要求把英語中“chairman”一詞改為“chairperson”。女 權主義者的另一個目標是改變男權社會的種種規定和習俗。例如,臺灣的政治“大姐大”陳文茜不戴胸罩,稱胸罩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她曾有言:乳房不過是一個社交 工具。對希拉里而言,乳溝也許“不過是一個政治工具”!
在美國,總統一類政治人物的衣著是有政治含義的,是一種象征性的表演,需要進行“策劃”。不知希拉里的這次“表演”,會不會影響到選舉結果。(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