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8月的北極,冰蓋上下都充斥著硝煙的味道。
8月初,俄羅斯北極科考隊出動深海潛水器,在寒冷的北冰洋海底插上了一面用鈦合金制造的俄羅斯國旗。此后不久,俄軍戰略轟炸機光顧了北極上空。6日,美國“希利”號破冰船悄然起錨,駛往北極海域進行“科學考察”。中旬,加拿大海軍艦隊駛入北極,舉行該地區歷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以反擊俄羅斯、丹麥、挪威和美國對這一地區主權的染指。12日,丹麥研究人員啟程,前往北極收集地質數據,以證明丹麥在這里“擁有主權”……北極到了需要拯救的時候!
“從國際法來講,北極應該屬于全人類共有。”對于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等國展開的北極爭奪戰,首次率領中國科考隊踏上北極的科學家位夢華如是告訴本刊。
北極圈(北緯66度33分)以內210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海洋和陸地,早已是全球探險者、科考者、旅游者的樂園,也是人類的共同“凈土”。早在16世紀,歐洲國家就掀起了“北極探險熱”。到上個世紀結束的時候,死于北極的探險者已超過150人。但是,北極點仍然遠離人類。直到20世紀,探險家們才終于征服了北極點,從而在科學上認識到北 極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
中國人對北極展開大規模科考,是在20世紀90年代。1990年,曾于1982年探訪南極的中國科學家位夢華,突然萌生了一個強烈的沖動:到北極去。那時的北極,對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1991年6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家地震局的支持下,位夢華背負行囊,一個人來到北極,在冰天雪地里堅持了一個半月。
1995年,位夢華作為“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考隊”的領隊,率領6名隊員又出發了。這一次,他要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但是,新的旅行卻不像前一次那么簡單了,“美國人帶的兩臺衛星定位儀被凍壞了,好在我們帶的那臺還能工作,北極點最終被測了出來。隨著‘啪’的一聲槍響,3顆紅色的信號彈騰空而起,大家歡呼雀躍,所有人都是熱淚盈眶……北極點上展開了一面五星紅旗!”時間定格在1995年5月6日上午10點55分。
勝利凱旋后,位夢華又先后9次探訪北極,每次去,他都會帶上一面中國國旗,也會給北極圈里的愛斯基摩朋友帶些禮物。
讓位夢華感到痛心的是,如今的北極正在成為“獵物”,現在一些國家所謂的科學考察,“只是一種障眼法而已”。他認為,那些要求得到北極主權的國家,實際上是看中了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據估計,北極地區存在大量的深水油氣田,僅羅蒙諾索夫海嶺就可能儲有100億噸石油;外大陸架的海山上還蘊藏有富鈷結殼和多金屬結核礦床;北極的煤礦儲量也不可估量……位夢華說,根據《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所有締約國都有權進出地處北極的群島地區,從事科研等活動。同時,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有權分享北極公海及其資源,有權進入北極公海地區進行科學研究等活動。(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