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殺手”露鋒芒
無論是在美國華爾街,還是在英國倫敦,你只要提到“杰米”,每個人都會知道你所談論的是那個說話大聲、性情暴烈的“成本殺手”。
“‘成本殺手’?這是對我的人身攻擊!”戴蒙顯然不喜歡這個稱號。可是隔天,他又照樣對著一屋子摩根大通的審計人員咆哮:“你們到底會不會算數?!我隨便抓一個人過來都比你們這群人加在一起能干!”
戴蒙的雷厲風行和不留情面讓很多同僚覺得難堪,但他們同時也承認,現在的摩根大通就需要這樣一個狠角色。在進行了一連串收購之后,摩根大通就像一個大雜燴,涉及了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
摩根大通的IT網絡平臺龐大而紊亂,是一個大問題。與其他金融高層不同,戴蒙從不主張把網絡建設外包給類似IBM這樣的專業服務商。他的理由是,“IT不是附屬品,而應該成為一家大公司完全掌控的基本生存手段。一旦外包出去,就很難進行整合了,因為那些人只在乎你付多少錢,而且還經常漲價。”
于是,戴蒙召集了IT部門的頭頭腦腦,警告說,“你們去從這些亂七八糟的平臺里選出一個來,用于整合系統,其他的全部廢棄。如果兩個月之后還沒有結果,我親自來弄!”
結果顯而易見,整合之后的摩根大通內部系統效率極高,處理每個顧客整年交易所需要的費用,從原來的80美元,銳減到52美元。這幾乎是業界最低水平。
還有一次,摩根商業銀行的負責人向戴蒙抱怨,說摩根投資銀行有一份受保護的客戶名單,上面有幾百家中型企業,但不允許摩根商業銀行接觸這些客戶。戴蒙聽了立刻召見摩根投行負責人,“你有沒有和這些客戶聯系過?”“多久聯系一次?”“和他們做成了多少生意?”摩根投行的負責人自知理虧,被問得啞口無言。
在戴蒙的改革之下,摩根大通龐大而臃腫的機構被分成了六大部門,之前的業績總報表也改為由各個部門分別匯報。用戴蒙的話講,這樣可以避免一些業績不好的經理混水摸魚,永遠都看不到那些經營不善的部門存在的問題,因為總有業績優秀的部門在為虧損埋單。
當記者直接問他是不是想超越花旗時,戴蒙想都不想,回答道:“我們要做最好的系統,培養最專業的人才,提供最好的金融產品,擁有最好的風險管理,最好的!最好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吧。”(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