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乍一看,眼前的叢軍,眉宇之間和她的父親陳毅很是相像。
叢軍現任中國駐聯合國公使銜參贊,她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大使的夫人。這幾年,她和丈夫王光亞常年工作生活在紐約,只有開會或度假才回國。
陳毅最為人樂道的就是有三重身份——元帥、詩人、外交家,作為陳家唯一的女兒,叢軍走的幾乎是和父親一樣的道路:參軍入伍,出國留學,從事外交。
身為外交官又是名門之后,叢軍在國際舞臺上的每次亮相都格外引人關注。加上她一口標準清澈的倫敦音,更是讓許多西方外交家為之傾倒。特別是那些了解和熟悉陳毅元帥的老外交官們,更是在叢軍身上依稀看到了陳毅的英姿。
“哪兒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學外語”
陳毅元帥給幾個孩子取的名字,基本是按出生地而來。長子陳昊蘇生在江蘇,次子陳丹淮生在安徽,三兒陳小魯生在山東,只有女兒叢軍因為姍姍來遲,而名姍姍,直到參軍后才改名為叢軍。
叢軍少時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中,1972年經周恩來批準,被選派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學習語言,改革開放后又到美國攻讀國際關系碩士學位。她先后在外交部當過翻譯、司長,還出任過駐愛沙尼亞大使,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叢軍的職業生涯,幾乎就是父親給開的頭。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選擇外語專業,需要遠見和經驗。叢軍即將升初中時,上什么學校,陳毅和張茜夫婦的意見出現了分歧。
“媽媽希望我考解放軍藝術學院,因為她原來是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能歌善舞,很活躍。我從小學鋼琴、小提琴,都是媽媽的主意。可爸爸卻說,國家很需要外語人才,女孩子文靜一點,學點外語不錯。正好當時外語學院開始辦附中,我覺得我爸這個決定特好。”
這場文藝和外語的爭論,最后還是父親說了算。叢軍進入外語學院附中讀書,直接影響了她的一生。
為了幫助女兒學好外語,陳毅專門給叢軍買來了英國廣播電臺英語講座唱片《林格風》和《基礎英語》等教科書。40多年前陳毅的這些行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和當今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相媲美,足見他對女兒的呵護與器重。
然而,初中剛畢業,文化大革命突如其來,學校要停課鬧革命。叢軍再次面臨前途的選擇,或上山下鄉,或參軍報國。陳毅當時表示,女兒哪兒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學外語,國家將來還是需要外語人才的。然而,在大環境的壓力下,陳毅并沒有留住女兒。
1968年,叢軍到北京軍區二六一醫院當了一名護士。
但工作之余,父親始終堅持著自己當初的意見,沒有讓女兒中斷外語學習。
叢軍回憶說:“1971年,我到北戴河探望父母,當時爸爸已經有病,這是他最后一次到北戴河去休養。那時媽媽拿出一套四冊的英語醫學課本,她幫我復習英文。當時我心里都覺得無奈,我還有希望學習英文嗎?”
“我能選擇這個職業,能有今天,還是靠父母的支持。在那種情況下,他們沒有讓我放棄,我很感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