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FBI)9月6日在新澤西州逮捕了12人,其中包括兩名州眾議員、兩名市政府高官、3名市政委員會成員和普萊森特維爾學校董事會的幾名成員。FBI為方便調查,專門設立了一個保險經紀公司,派調查人員充當公司員工,與嫌疑人接觸。普萊森特維爾學校董事會的幾名成員最先“上鉤”。他們先后從經紀公司索取賄賂數千美元。讓調查人員始料不及的是,那些得到好處的學校董事會成員,還為經紀公司引見了新澤西北部地區的一些地方官員。這些“父母官”同樣收取了經紀公司的錢財,隨后又把自己熟知的官員也介紹進來,共享“好處費”。
對FBI的上述反腐手段,中國媒體定義不一,有的說是“臥底”取證,有的說是利用“線人”。其實,兩種說法都不大準確。在FBI內部,這一手法名曰“STING”,本意為“刺、叮”,作為美國俚語又有“誑騙”之意。該詞較為準確地定義了FBI的這種反腐手法:誘你上鉤,看你能否經得起金錢的考驗。
FBI的“刺叮”戰術并非新發明,而是屢試不爽的慣技。據報道,FBI每年都要在全美發動約300起“刺叮行動”。1978-1980年,它通過一家虛構的集團賄賂國會議員,將一名參議員和6名眾議員送入大牢。1992-1995年,6名芝加哥市議員和12名公務員在“刺叮行動”中落網……
“刺叮行動”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惡制惡”。它不是針對已經發生的罪案,而是以誘惑犯罪的方式考驗人,因而引發不少爭議。
馬克·吐溫有一本名為《敗壞哈德累堡的人》的小說。在小說中,哈德累堡是一座以“誠實、正直、有道德”著稱的小鎮。一個外鄉人在這個小鎮受了氣,決意要報復。于是,他設計了一個巨額金錢騙局,讓小鎮居民在金錢面前紛紛墮落道德底線之下。小說中當事人的手法,與“刺叮行動”有相似之處。
盡管FBI的做法有爭議,但美國社會大體上還是接受了。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美國社會有一個共識——行使職權者不能收受任何不義之財,你收了FBI的錢,也會收奸商等人的不義之財。美國的制度設計比較獨特,公職人員薪酬不高,但在任內不得收取任何分外之財;退職之后,明星“政客”可大發講演財,幾萬幾十萬地收講演費、出場費,這屬于自由市場范疇,完全合法。第二,美國的法律大體上就是一種基于“人性惡”的制度設計,認為“沒有人是至賢至善而可以被授予不受限制的權利”,人性既然有“貪”的一面,就得有東西管。FBI的“刺叮行動”就是這樣的懸頂利劍,讓人知道“利旁有倚刀,貪之必自殘”,從而起到一種威懾作用。
在美國,FBI直屬白宮,與地方政府無關,反腐敗是其職責之一。這個特立獨行的特務機構權力不小,手段很多,設備先進,花樣百出。它既破了不少要案,也搞了不少冤案,如李文和案。美國政府對其放手,但也須制衡,否則它可能會變成中國明代東廠西廠那樣胡來的機構;對“刺叮行動”,也須予以制衡,否則,濫用權力、侵犯公民權利、制造社會恐怖的情況就會發生。
美國一些地方的腐敗問題實際上很嚴重。對當前的新澤西腐敗案,已有當地官員將其稱為“新澤西的腐敗文化”。從美國的經驗看,腐敗問題具有某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性質,但通過完善制度制約、加強行政打擊,仍可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腐敗行為不能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潛規則和文化,從而形成強大的制約腐敗的文化和社會力量。總而言之,反腐沒有終期,只能常抓不懈。只要有遏制腐敗的社會機制和文化,加上專門的懲治機構,就能對腐敗形成人人喊打、露頭就打的環境。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