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小陸,你被選為十七大代表了!”當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領導告訴陸會勝這個消息時,他沒了平時的幽默,只是傻傻地笑,點點頭表示知道了。外人看不出來的是,他的背脊不自覺地挺了一下,那種久違了的“懸梁刺股”的感覺又回到了他的背脊里。這種感覺,在他擔任“大洋一號”科考船船長、“掌舵”中國首次環球科考的297天里,一天都不曾間斷。
海上歷險
2005年4月2日,能脫口說出這個日子的人,一定不止陸會勝一個。
這一天是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日,也是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從青島啟航,橫跨三大洋,進行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的日子。科考預計歷時300天,航行近6萬公里。
青島港碧海如鏡、藍天如洗。隨著汽笛的一聲長鳴,通體潔白的“大洋一號”緩緩離岸。碼頭上,無數親人、朋友、同事揮起了手。站在駕駛室的陸會勝,穿著筆挺的船長制服。他注視著這一切,對自己說:“這次是我無數次遠航中‘很平常’的一次,我只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但陸會勝知道,這樣遠距離、長時間的海上科考,在世界大洋科考史上都是少有的。海上工作繁重、單調而無聊,就連早已開展海上勘探的世界大國,幾乎每次進行大洋科考,也只開展短期的專項定點科研調查。
陸會勝回過頭,不再看漸漸變成小黑點的青島港,而是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任狂烈的海風吹打臉龐。他對30個船員和42個科考隊員發布了第一道“船長令”:“船上無小事,最怕的就是無所事事。一個工作日,對陸地上的人來說,是8個小時;但對船上的人來說,是24個小時。”
作為船長,陸會勝要對船上的每一件事負責。而最重要的就是“大洋一號”和全體人員的安全問題。
然而,一直運氣不錯的“大洋一號”,在離開夏威夷補給碼頭時,遭遇了颶風。
8月11日晚上11點,剛剛從甲板上巡視回來的陸會勝,順手抄起桌子上的一幅畫,把自己“摔”進沙發里。那是臨行前,女兒陸怡為自己畫的。畫中的那艘帆船上,掛著中國國旗,在陽光明媚的大海上行駛,下面有一行字——“祝爸爸一路平安”。這是他每天疲憊時的唯一慰藉。此刻,看著女兒的畫,他想起來了:明天就是老父親的生日。由于長年在海上漂泊,他已經8年沒給老人家祝壽了。在這個海上的暗夜里,對父親的思念漸漸涌上了心頭。
“嘀——嘀——嘀——”幾聲刺耳的氣象預報預警聲,讓沉思中的陸會勝閃電般從沙發上“彈”了起來。附近海區的氣象情況,對一艘船海上航行的影響至關重要。陸會勝接到報告:“大洋一號”航線的前方出現了兩個颶風,風力已分別達到12級和10級,預計3天后與“大洋一號”遭遇。
陸會勝盯著氣象報告,暗暗叫苦。此時的“大洋一號”,由于在第一個補給站——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波納佩港沒有得到足夠的新鮮蔬菜,船上的人已過了40多天只吃土豆、海帶和凍肉的日子,大家的口舌都生了瘡。好不容易到了夏威夷,卻因為手續問題,登陸請求被當地移民局拒絕。大家只能繼續呆在船上,結果破了紀錄——100多天腳不著地。現在,正是大家最苦最疲乏的時候,颶風竟然來了。
唯一的辦法,就是調整航向。為了避免船員和隊員們產生恐慌,陸會勝沒有告訴大家真相。他一邊向北海分局匯報,一邊指揮大副繞航。知情的,只有船上的首席科學家。
但出航多年的船員們憑經驗都知道,當船長和首席科學家同時出現在后甲板的那塊“禁地”上時,一定是“出事了”。在暗沉沉的海洋上,大家互相看了一眼,心照不宣地繼續堅守崗位——他們相信自己的“六船長”(陸船長)一定會處理好的。
“大洋一號”成功地避開了第一個颶風,變幻莫測的海洋開了臉:第二個颶風在洋面上消失了。要返回原航道嗎?陸會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不回去,安全,但多繞航一天就多一天經濟損失,而且會錯過科考的定點;回去,肯定會有危險。
“沒有人可以替我做決定。”陸會勝下令:回到原航道。
幸運的是,他們完成了定點采樣后,第三個颶風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