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9月6日這一天,本應該屬于霍華德。
海浪輕拍著潔白的悉尼歌劇院。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各國首腦,微笑著向東道主霍華德總理走來。霍華德的心情也不錯。這一天,他和中國簽署了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一筆出口合同,金額高達370億美元。
午餐會開始后,一位頭發花白、儒雅的人走上講臺。在用英語向胡錦濤主席致以問候之后,他突然講起了流利的漢語,令全場大吃一驚。臺下的霍華德趕緊戴上耳機,通過同聲傳譯聽這位同胞在說什么。
“我衷心地歡迎胡錦濤主席來到澳大利亞,我和我的全家,與中國淵源深厚。上世紀80年代,我和夫人、女兒在北京工作、居住。今年,我的女兒嫁給了一名華人;我的兒子在復旦大學讀書;我還有一個小男孩——我們最小的孩子,他正在讀中學,非常非常頑皮,不喜歡做功課,但他偏偏在學中文。”“花白頭發”興奮地說。
會場內,賓主雙方忍俊不禁,發出一陣陣歡笑……很快,澳大利亞媒體齊聲說:“他只說了兩分鐘的漢語,就搶走了霍華德的風頭!”
他就是澳大利亞政壇的“明日之星”——工黨主席陸克文。
工黨的“新船長”
不少澳大利亞人都記得2006年12月4日發生的事——這一天,陸克文在工黨內部選舉中,以49票對39票的優勢,擊敗時任黨領袖的比茲利,成為新一任工黨領導人。
幾乎所有工黨成員都松了一口氣。自從前總理基廷在1996年的大選中失利后,工黨已經在野11年。眼看著霍華德率領執政聯盟連贏四次大選、在總理位子上穩如泰山,工黨上下暗自著急。他們急需一位“新船長”,此人既要有明星般的氣質,能在選民中迅速凝聚人氣,又要有政治家的遠見,能給競爭對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當陸克文在掌聲中走向工黨主席的位子時,許多資深黨員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1972年的情形——15歲的陸克文第一次出現在工黨會場上,羞怯而好奇,像一個不小心誤闖鄰家的不安少年。當時,在納波爾地區的蔗農會堂里,當地工黨的青年黨員們聚集在一起,準備開會。他們相視一笑,接納了這個稚氣未脫的佃農家的英俊孩子。
加入工黨,讓陸克文貧寒的學生生活驟然多了一個新的寄托。隨著時間的流逝,政治,不知不覺地成了他生活的重心。他眉宇間的膽怯和緊張不見了。
1981年,陸克文大學畢業,前往澳大利亞外交部求職。那些老練而挑剔的外交官們,看到了一個充滿自信和朝氣、陽光般的青年。“很好”,外交部的官員們點點頭,收下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并在不久后把他派到瑞典,1984年又讓他到中國歷練。
從瑞典到中國,陸克文在外交生涯中磨礪了7年。待到重返澳大利亞時,他的經驗和閱歷,在工黨年輕一代的黨員中,幾乎已無人匹敵。不久,工黨要員高斯找到了陸克文,向他發出了充滿挑戰性的邀請——“年輕人,有沒有興趣替我工作?任務只有一個,幫助我在明年昆士蘭州的大選中獲勝。記住,我需要全勝。”
陸克文接下了這個任務。第二年,高斯果然順利問鼎州長寶座。塵埃落定后,高斯論功行賞,任命陸克文擔當州政府辦公廳主任。
幾年后,陸克文離開昆士蘭州政府,過了一段游離于政治之外的生活。其間,他對工黨的現狀和前途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意識到自己肩上擔子之沉重。他同時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只長于外交,更需要對澳大利亞內政有深入的了解;長期以來工黨留給選民的印象就是不擅經濟管理,自己不能掉進這個癥結里。于是,他進入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設在澳大利亞的分部,開始與商務、金融、經濟打起了交道。1998年,“修煉成功”的陸克文閃電般“殺”回政壇,擊敗對手,成為聯邦眾議院議員。
從當選議員到今天,短短9年間,陸克文成為澳大利亞政壇上升最快的一顆新星。當地媒體曾意味深長地說:“對于在野11年、暮氣沉沉的工黨來說,陸克文的當選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