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我們來到中南海,工作人員把我們迎進陳云同志生前居住的地方。會客廳里還保持著簡樸的原貌,墻上掛著陳云82歲時書寫的條幅“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陳云的塑像被安放在大廳正中央,睿智而慈祥,讓人一踏進這里就聯想起這位老人不凡的一生。
落座,二女兒陳偉華微笑著迎了出來,“我挺普通的,不知說什么好”。樸實的語言和外表,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她指著墻上的條幅說,“這正是父親的‘養生之道’。父親身體一向不好,說自己是‘木炭汽車’,走走停停,有時還要有人推一推。”
1979年,陳云重新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已是74歲,而上一次他在這個崗位上是1954年,前后相隔了25年。晚年的工作,正處在中國歷史性的轉折和現代化建設啟動時期。從大局出發,陳云根據自己的身體,總結出這句名言,意思是“堅持量力而行地工作,堅持做認為最必要的工作。”他經常提醒比他年輕的中央領導同志,不要每天24小時連軸轉,“開會不要開死人。”
陳云和妻子于若木有五個孩子,長女陳偉力、兒子陳元、女兒陳偉華、女兒陳偉蘭和小兒子陳方。他們中有教師、有干部,也有企業家。雖然工作崗位各不相同,但都繼承了父親同一個特點——好學。直到退休,陳偉華仍默默耕耘在教師崗位上。對她來說,父親既是慈父,更是良師。
父親的“萬分歡喜”
受前蘇聯影片《鄉村女教師》的影響,陳偉華從小就向往當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但意想不到的是,這一理想卻在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匆匆被實現了。
“文革”期間,陳云受到沖擊,母親于若木獨自一人去了湖南“五七干校”,哥哥、姐姐、妹妹也先后被分配到了外地,只有陳偉華和正上初中的弟弟留在北京。
1968年,高中畢業的陳偉華和其他同學一樣,準備奔赴工作崗位。好不容易被分配到豐臺區學校工作的陳偉華,卻因為調閱檔案時發現她就是主張“包產到戶”的陳云的女兒,于是被退了回來。最后,陳偉華被分到北京懷柔縣當鄉村小學教師。
懷柔,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區。陳偉華自然想去條件稍好的平原地區,可偏偏被安置到長城腳下的辛營公社。小學校里,窗子沒有玻璃,黑板是泥灰抹成的,用得久了黑漆剝落,白花花的。
陳偉華回憶說,“文革”期間,父親受沖擊,一度被迫離開北京到江西“蹲點”,但這反而給他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父親15歲就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工,養成了一輩子愛讀書的習慣,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在“文革”動蕩中。
“翻開父親讀過的這些書,能清楚地看到他用不同顏色的筆留下的道道、杠杠、圈圈及批注。當時他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又身處逆境,但看著這些字跡,可以想見他老人家是怎樣全神貫注地在讀書,又是怎樣專心致志地在思考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1970年12月,在懷柔農村任教的陳偉華給遠在南昌的父親寫了封信,述說了自己的學習愿望。陳云接到信后,當天就懷著“萬分歡喜”的心情給二女兒回信。他在信中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很多,但我看來,只要10本到15本就可以了。”他又教給女兒,怎樣從《馬恩全集》中找到必須看的《共產黨宣言》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封普通家信,卻成了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
1971年4月,陳偉華才有機會到南昌去看望父親。一天吃過晚飯,陳云把陳偉華叫到身邊,“你還要多了解世界的大事,爸爸送你一本《世界知識年鑒》,這幾天你把它通讀下來,我要提出問題你來回答。”在南昌探親的20多天里,陳偉華和父親在一起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在讀書中度過的。
“南昌的生活條件比北京差很遠,春天刮起大風,溫度很低。父親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天都要讀書到深夜11點以后。他在南昌一共住了兩年零七個月,除了每天去工廠參加班組會外,其余的時間幾乎都用來讀書。”
肩上挑著6億人的生活
陳偉華認為,正是父親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孜孜不倦地學習,才總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和“交換、比較、反復”這15個字,“可以說,父親的3卷文選,從頭至尾貫穿的正是這種精神。”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陳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直接領導了統一全國財政經濟、穩定金融物價、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為鞏固新生政權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且他對經濟建設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1956年父親在八大就提出國家市場跟自由市場、國家計劃跟自由市場的關系,認為需要有市場做補充,”兒子陳元曾回憶說,“我父親看問題有一種歷史觀,他往往從各個國家和不同階段對比當中去看問題,他并不是很相信一種特別的模式,比如說蘇聯的模式。”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農業非常困難,陳云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來可以用分田包產到戶的辦法改變農村政策,結果在當時被認為是修正主義,錯誤路線。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陳云再次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
陳元讀中學的時候,正好是困難時期。有一次他問父親,為什么好久不去公園散步了,因為父親原來特別喜歡散步,去了公園跟苗圃花工能一聊聊好半天。他說:“現在群眾吃不上飯,我沒臉見群眾。”他老說:“我肩上挑的是6億人民的生活,我得對得起老百姓。”
“因為心里有一股氣支撐著他。”在兒女眼中,雖然父親經歷過政治上的眾多挫折,承受很大的壓力,但他內心總能保持平靜,絲毫沒有悲觀失望。
1977年恢復高考后,陳偉華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在大學這個知識殿堂,她有了系統掌握中國和世界歷史知識的機會,眼界更開闊了。1982年大學畢業后,陳偉華被分配到國家人事部,后又被抽調到廣電部工作。
成為一名國家干部,陳偉華有了安定感。此時,陳云卻突然聽說現在學校非常缺教師,師范學校招生困難,教師社會地位比較低。他立即向有關部門提出,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切實解決他們的住房等實際困難。為了起帶頭作用,陳云說服女兒“歸隊”——回到學校去當一名教員,“你是師大畢業的,就應該教書育人。”
在上個世紀 80年代,放棄人人艷羨的國家機關干部去到中學當教師,這畢竟是人生角色的一次重大轉換。考慮再三,陳偉華在 1985年回到母校——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成了一名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