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身上有很多毛病,在國內沒有解決。到了美國,看病費用極貴,我卻一個個在解決,比如淚道堵塞。這是個老毛病了。上大學時去醫務室看,大夫說:“這有什么關系?不就是流點淚嗎?”后來去了一家醫院,醫生囑咐我下次來做個小手術。等我再次去的時候發現換了個醫生,又沒有治療記錄(我自己弄丟了),所以要重新檢查,重新預約時間……就這樣,問題一次次拖了下去。
既然這樣,為什么舍近求遠,跑到美國來解決? 這和醫療體系大有關系。
在美國我有指定的家庭醫生。除非你將家庭醫生炒掉,否則他要對你所有健康問題負責。他不會告訴我說:“這有什么關系?不就是流點淚嗎?”因為現在不解決,以后我還得找他。
在國內,把病歷弄丟了要重新檢查。在美國,病歷一直保存在醫生和醫院處。他對你疾病的記錄比你的記憶更完整,想丟都丟不掉。
我很健忘,一忙起來,就把看病耽擱了。但現在我想耽擱也沒那么容易。約好了看病時間,首先會收到一張寫有下次診療時間、醫院電話的卡片。然后又收到醫院的來信,把預約時間、地點包括路線、停車地一一交代。等到預約的前一天,護士再次打電話來提醒。就這樣,我這個馬虎人還是錯過了預約時間。但是過了一周,我又收到了更新的預約……
有病無處逃,那就看吧。美國醫院的環境好,看病的地方都是單間,病人隱私可以得到充分保護。因為是家庭醫生制度,總是去同樣的診所或醫院,找同樣的醫生,幾次之后,大家就熟了。有次去看牙醫,一位護士就問:你女兒怎么沒來?我吃了一驚。因為我看病的時候,只帶女兒來過一次。
用美國的醫院和中國的比較,多少有些不公平。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硬件一時還跟不上;實現人人都有指定醫生的做法,顯然也不現實。
不過,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的好壞,不需要和經濟發展水平同步。閑談中我得知,美國醫生和護士要接受持續性職業教育,培訓內容還包括如何和病人溝通、如何安撫失去親人的家屬、如何與來自不同文化的病人交流……若想偷師,肯定有能夠學習的。(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