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那個服務員在哪?”在印尼巴厘島首府登巴薩國際機場的頭等艙休息室里,一位男士用印地語罵著,“他忘記了熱牛奶。”
等候在這個豪華候機廳里的很多是印度游客。丈夫們一身休閑打扮,但相當時髦:寬松褲,昂貴的嶄新運動鞋。妻子們的修飾更幾近完美,甩動著精心挑染的頭發。他們用印地語和英語開玩笑,在互相交談的同時還大聲講著電話。
“熱牛奶,請!”這位男士向服務員囑咐,隨即扭頭繼續和他的朋友們大聲講道,“原因在于培訓,如果我們正確培訓他們……”巴厘島的服務員只是低下頭,埋頭工作。與瘦小的巴厘島人相比,這些客人們身材更高大,當然噪音也大。
看到這一切后,我不禁想起了另一個國家的人:美國人。在入侵伊拉克之前,一些美國人也曾抱著類似的態度在全球各地昂首闊步,但現在似乎有些不同了。
在巴厘島中部烏布鎮的豪華別墅里,我還遇到了一些富有的印度藝術家。他們的別墅大到足以讓人迷路,就連吃的面粉也是印度廚師從德里專門帶來的。這與當地人簡單的飲食截然不同。
50年前,也就是在印度還沒有出現股票、有線電視和軟件外包的很久以前,獨立后的首位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給印尼首位總統蘇加諾一個深深的擁抱。與尼赫魯一樣,蘇加諾把印尼從殖民統治中解放了出來。在那個年代,他們都是貧窮的兄弟姐妹。
現在,時代變了。
在2002年巴厘島首次發生爆炸案后的幾年里,美國人、歐洲人和澳大利亞人退出了游客隊伍,來自亞洲的游客開始彌補巴厘島游客的不足,并帶來了他們的獨特需求。
雖然印度游客僅占巴厘島游客的一小部分,大大落后于日本人和韓國人,但他們為這里帶來了活力,這與東亞國家的謙遜形成了鮮明對比。
印度游客在巴厘島展現出文化信心、經濟信心,讓人驚訝于他們適應全球化的能力。印度人可能就是“新美國人”。
(摘編自英國《金融時報》)
(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