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0月底,就在股神巴菲特旋風式訪問大連,為其在中國的第一家投資企業剪彩后,他還帶走了一件鮮為人知的禮物——大楊創世股份有限公司為其量身定制的全毛芯高檔手縫西服。對于大楊集團白手起家、28年打造一個全球知名服裝企業,50年前同樣起家于紡織服裝業的巴菲特深表敬意。
其實,讓巴菲特感到敬意的更深原因,是大楊創世的“中國面子”效應: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禮賓服裝指定品牌,它是大國“臉面”的一部分;入選夏季達沃斯論壇“全球成長型公司”,它是“中國制造”升級的代表之一。
這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作為大楊創世的第二代掌門人,石曉東將原本“默默無聞”的服裝品牌TRANDS(創世)從幕后帶到了國際時裝業的前臺,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為頂級品牌做嫁衣
“談大連的服裝產業,不可不談大楊集團;談大楊集團,不可不談其領導者李桂蓮。”這句話在中國服裝業流傳了數十年,也一直伴隨著石曉東的成長。
1979年,母親李桂蓮還是村里生產大隊的支部書記,為了讓鄉親們脫貧致富,她帶領著80多名農村婦女開始創業。大伙兒帶著自家的縫紉機聚到一起,創辦了“楊樹房服裝廠”(大楊集團前身),靠著從國營服裝廠撿回的廢棄邊角料做一些手套之類的勞保用品。那一年,石曉東剛剛6歲。
母親的堅韌為大楊集團帶來了足夠的機遇。1981年春天,李桂蓮用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時間,帶著姐妹們趕制了400套條絨西服。就在她們趕到機場,親手將這一批樣品遞到外商手中的那一刻,大楊通往國際市場的大門也緩緩開啟。如今,重新回到石曉東生長起來的地方,放眼望去,大大小小20余個加工工廠全是大楊的生產基地。隨便推開其中一家的大門,M&S、P&C、Aoki……這些耳熟能詳的國際頂級名牌在工人們的手中熟練地生產出來。
20多年的急速發展帶給大楊的,是每年上千萬件(套)高級服裝的生產能力和50億元人民幣的年產值。2000年大楊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05、2006大楊集團連續兩年成為西服出口量全國第一的企業。這些數字石曉東看在眼里,他一邊發自內心地為母親高興,一邊卻總有一絲遺憾,說不清道不明。
從小便在生產車間進進出出的石曉東記得很清楚,那些筆挺的西服袖口貼著的,全是繡滿外國語言的商標。在石曉東看來,母親選擇做貼牌加工或許和那個時代有關,就像她一直十分堅定地認為,成功的根本在于踏實地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并由此贏得了整個中國服裝行業的尊重。但大楊集團在1995年就推出的自主男裝品牌TRANDS(創世),卻十幾年里未能盡人皆知。
看著這情景,石曉東內心的焦急再次升級,他不甘心只做“幕后英雄”。
從信息化開始自立
大學畢業后,石曉東遠赴美國學習法律和工商管理。在那段日子里,石曉東得到最多的并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一種自信心,一種潛移默化而成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品牌”二字更深的體認。
三年半的留學生涯結束后,石曉東帶著滿肚子想法回到大連。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他選擇將集團公司旗下的進出口公司作為自己事業的第一站。
進入公司沒多久,有著工商管理碩士專業背景的石曉東便發現了公司一處幾乎“致命”的漏洞——完全沒有信息管理系統,所有的工序信息全部通過紙質的表格記錄、傳遞。“信息化建設是現代化公司發展的根基,如果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流程管理,公司規模很難拓展不說,品牌的夢想更無異于天方夜譚!”
在國內,諸多服裝企業的信息化最終都走向了失敗,但石曉東是一個固執的人。小時候,為了買小人書,他甚至連續撿了幾年垃圾,賣了幾年廢鐵。這一次也一樣,一旦認準便一頭扎了進去。“正是在做了以后,我才明白他們為什么會失敗。”
在石曉東看來,搭建整個公司的信息化平臺涉及部門特別多,要想牽頭將這件事情干起來,需要太多人的認同與配合,而這恰恰是完成整個信息化系統的關鍵所在。就這樣,石曉東以采購為突破口,一點點將訂單的接洽、錄入、生產、采購、庫存等各個領域都做了信息化處理,并且相互連接。他甚至在企業內部開設了“交流在線”,讓員工隨時提交試用新系統后的意見和建議,然后由編程人員每周改進。
“回國后整整三年,我就只做了這一件事情。微小的細節,看起來如芝麻般細碎,卻為我換回了認同,也為大楊創世的品牌之路夯實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