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郭齊勇,湖北武漢市人,1947年生。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等職務。主要學術著作有:《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錢穆評傳》(合著)等。
講儒學對身為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的郭齊勇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可管理對他卻是再新鮮不過的話題。在“全球通名家講談”,郭齊勇將儒學與管理碰撞到一起,帶領現場觀眾從先人的生存智慧、處世方略中看到了能夠古為今用的技巧,淋漓地展現了儒家文化超越時空的價值與意義。
尋找義、利平衡點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文明,并發掘它的優點。”郭齊勇一直強調,自己不排斥道家、佛家,也講老子、莊子。但在內心深處,他始終認定,與絕大多數中國人生活比較接近的還是儒家的東西,只是很多人尚“日用而不自知”。
站在“全球通名家講談”的七尺講臺上,郭齊勇再次強調自己的觀點:“古往今來的許多儒商, 都是依照儒家的原則,來處置自己的生命價值與事業之間的關系的。比如‘見利思義,以義制利’,就是說,在見到既得利益時,還要思考一下此事是否符合道義,以求在‘義’、‘利’之間取得平衡。”郭齊勇將古代商人所尊崇的儒家道德歸結為三點:第一,強調誠實守信、買賣公平、童叟無欺;第二,肯定勤儉、開源節流;第三,強調和氣生財、禮遇相待、疏財濟世。從古代,直至近現代,在中國社會發展中,這樣一種“利”與“義”的平衡被商家一以貫之地繼承了下來,然后再根據現實的需要,給出細化的解釋。
郭齊勇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明嘉慶、萬歷年間,出身于新安巨賈家庭的“徽商代言人”汪道昆,曾記述了一個名為“長公”的徽商的事跡:癸卯年間,谷物豐收使得‘谷賤傷農’的悲劇在現實中上演,唯有長公以平價面對所有百姓進行收購,并將收購回來的谷物屯于倉中;第二年,饑荒肆虐又使得谷物的價格猛漲,長公卻又反其道而行之,將去年的存貨以平價賣出,維持了谷物價格的穩定。一買一賣間,他的聲譽就這樣建立起來,在市井間備受稱頌。這對他日后的生意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中國民族企業的先驅榮德生先生曾說:“古之圣賢,其言行不外《大學》之明德,《中庸》之明誠,正心修身,終至國治而天下平。吾輩辦事業亦猶是也,必先正心誠意,實事求是,庶幾有成。”不足百字,卻將“誠信”的重要解釋得明明白白。天津實業救國的代表人物宋裴卿,堅持在公司內部懸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號。有意思的是,1993年,當全世界6500位宗教學家齊聚芝加哥,熱烈討論世界倫理的宣言時,發現只有孔子的這八個字最能概括當今國際社會中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語言之間的平和相處之道。世界的認同,讓郭齊勇激動萬分。
現代管理,制度、人性兼顧
郭齊勇在臺上引經據典,侃侃而談,臺下觀眾則頻頻點頭,不少人爭先恐后地提出內心的困惑。本場節目的主持人,曾因解說《話說長江》而全國聞名的陳鐸也在現場與郭齊勇“切磋”起來。陳鐸問道:“現代管理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溫暖人心的情感管理,其二是‘冷冰冰’的制度管理,這二者都有著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那結合儒家的管理智慧,您覺得它們哪種更可取?”
“答案已經包含在您的問題之中了。”只用一秒鐘,郭齊勇就做出了回答,迅速的反應,縝密的解答,讓大家再次見識到郭齊勇的睿智。他解釋說:“硬性也好,軟性也罷,事實上,這是中、西方管理所共有的兩個因素,絕非對立的兩極。管理是個綜合的概念,一方面強調章法、制度,一方面,情感的調劑也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商鞅變法,雖然推進了歷史的前進,但他的刻薄少恩、法不容情使他最終死于自創的嚴刑厲法之下;而另一方面,人性化的管理固然重要,但‘信’也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最主要的情感之一,‘惻隱之心’、‘羞辱之心’、‘是非之心’……它們都是仁義禮智的‘起點’。雖然這類性情需要培養,但一旦成功,管理自然就容易上路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又回到了儒家的經典概念——‘中庸’,就是調整、適應、再調整、再適應,以此來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陳鐸仍然興致勃勃地與郭齊勇交換著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的理解,顯然得到了郭齊勇的認同:“沒錯!中庸所講求的,也就是一個‘度’,情感的‘度’和管理的‘度’,在廣東得到大力推行的方法,到湖北可能不一定用得上;對中層管理者適用的方法,也不一定能管理好普通職工。只有不斷地因時、因地、因位、因材對管理進行調整,才能最終求得一種動態的平衡,如此,管理才能充滿活力,否則,就只能是一潭死水了。”
為“中國制造”鋪墊文明
古今中外的不同元素,就這樣被郭齊勇信手拈來。眼看著一個多小時的講座即將結束,郭齊勇忽而又將話題引到當下備受關注的話題——“中國制造”上。
隨著“中國制造”在海外的風行,不少中國人已經習慣于將它視為中國崛起的標志。但是在國外,給“中國制造”挑刺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些人一味地將目光聚焦于“產品質量的殘次,以及制作工藝的落后”。甚至在國內,也有人認為身處現代社會,應該大力學習西方的先進管理技術,拋棄一切陳規舊習,甚至連儒家等一系列“祖先的觀念”,也被他們列入了“老土、保守和現代化阻力”的范疇,主張將其一并打倒。
“這種觀點顯然過于激進和偏頗!儒家不專屬于中國,連那些被我們視為現代化典范的日、韓企業都會利用東方的某些思想進行內部管理,我們有什么理由拋棄我們的祖先!”郭齊勇認為,儒學觀念不僅絕不能拋棄,反而應該盡力強化。“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豐田公司的創辦人豐田佐吉曾據此為企業鍛造出三字經營理念——天地人;到了第二代掌門人豐田喜一郎,新添加的‘智、仁’二字使公司經營理念進一步豐富;第三代掌門人更是將這一信條完善為‘天、地、人、智、仁、勇’。三代、六個字的經營哲學,全部來自于我國的儒家經典,但有誰敢說豐田公司不夠現代?還有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曾公開宣稱,自己成功的秘訣便是‘周易的變通原則、老子的自然之道’,他認為,公司不僅應該生產電器,還應該生產人,后者甚至更為重要,于是,每一屆新員工輪訓的一個重要項目,便是讓他們在早操后,面對父母生活的方向背誦孝經。人性化的訓練帶來的是企業文化的養成,相比起有限的物質生產,這樣一種精神更是企業的無限資源。”
老子曾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也是郭齊勇想表達的意思。只有當管理跨越了按結構計劃分工的規章,轉而注入一個概念、一種信仰,一個企業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凝聚力,才能使所有員工為著它的成功努力奮斗。
最后,郭齊勇毫不猶豫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真正的儒商不只是制造產品,還要進行儒家精神的傳承;‘中國制造’,不只是制造產品,還要制造人;而人的再生產,不只是繁衍人口,還要將泱泱華夏文化傳遞下去。我們必須學會擁抱自己的文明,學會如何在養育自己的源頭活水中找尋精神糧食和資源,才能有底氣,自覺地回應世界的挑戰!”(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