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huán)球在線消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王公大道最西端,有一座紅砂石外墻的宏偉建筑樓群。這就是新德里的地標——印度總統(tǒng)府。1954年,周恩來總理曾作為第一位走進印度總統(tǒng)府的中國領導人出現在這里。
從1954年到1960年,短短6年間,周總理四度訪印,在中印關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記者曾應邀進入印度總統(tǒng)府進行采訪,也曾走訪周總理當年到過的地方,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到他給后世留下的外交“遺產”。
10萬印度人夾道歡迎
1954年6月,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抵達新德里時,他在機場發(fā)表熱情洋溢的講話:“我愿中印兩國友誼一天比一天發(fā)展,愿亞洲各國人民的團結一天比一天緊密,愿世界和平一天比一天鞏固。”周總理的講話,引來在場如雷的掌聲。
在從新德里機場到市區(qū)的道路上,10多萬印度各界群眾夾道歡迎周總理。人們從道路兩側拋下鮮花和花瓣,還有人為周總理戴上金盞花和金香木編制的花環(huán)。友好的場面令人動容。
提起往事,印度德里大學史蒂芬學院的退休教授古達瓦爾,仍然記憶猶新。那時,他還是德里大學的學生。當周總理和印度總理尼赫魯乘坐的車隊駛來時,作為歡迎隊伍中的一員,古達瓦爾和其他人一樣,揮著旗,跺著腳,拍著手,高興地跳著唱著喊著,聲音都嘶啞了,手掌都拍紅了。老人感嘆說:“在我的記憶中,新德里從來沒出現過這樣盛大的歡迎場面。”老人還告訴記者,印度媒體當時曾報道說,為款待周總理,印度政府提供了100多部影片,請周總理挑選欣賞。周總理只挑了《詹西女皇》這部反映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愛國影片,以表達中國人民對印度民族女英雄的敬意。消息傳出后,一些印度報刊收到了很多來自印度各地的讀者來信,無一不是表達對周恩來總理的深深敬意。
“五項原則”大路
沿著周總理在印度留下的足跡,一路走下來,記者對其中兩個地方的印象最為深刻。一處是位于新德里的海德拉巴宮,另一處是柯棣華親屬的家。
海德拉巴宮坐落在王公大道最東端的印度門旁,是印度總理與外國政要舉行會談的地方。在1954年訪印期間,周總理與尼赫魯總理在這里先后進行過6次正式會談。6月28日,兩國總理在海德拉巴宮簽署發(fā)表了《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重申中印兩國政府在4月29日的協(xié)定中首次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聲明發(fā)表后不久,就在海德拉巴宮不遠處,一條名為“潘查希拉”(五項原則)的大路,在新德里誕生了。這條街道也因此成為對世界外交產生重要影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個不朽的見證。
在印度工作期間,記者曾走進孟買老城區(qū)一幢十分普通的居民樓。這里仍住著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柯棣華的親屬。在上世紀30年代,印度醫(yī)生柯棣華隨同印度援華醫(yī)療隊,來到中國協(xié)助抗日,直到積勞成疾在中國病逝。翻開柯棣華家屬珍藏的相冊,周總理當年接見他們的照片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1956年11月,周總理再次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印度。其間,他專程赴孟買,看望柯棣華的母親和其他家人。柯棣華的三妹馬諾拉瑪,回想起周總理的音容笑貌時說,那似乎還是昨天的事情。她說:“周恩來總理在與印方官員會見時,表示中國人民非常懷念柯棣華大夫,對柯棣華家親屬非常關心,希望印度政府多多關照我們。”
周總理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展示著中國人的智慧和對友誼的珍視,為中國贏得了尊重。
即便是后來,中印兩國因邊界問題而導致雙邊關系走向冰點的時候,周總理在訪印期間仍告訴對方:“中印兩國人民沒有根本利益的沖突,一時的烏云是會消除的,兩國邊界的一時糾紛是能夠解決的。如果需要的話,為了偉大的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我,或者其他人,還會再來新德里的。”這段話,在多年以后多次被實踐;他的心愿,正一步步成為現實。(來源:《環(huán)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