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之:別把國學當快餐
[ 2008-04-09 14:33 ]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張豈之,1927年11月生,江蘇南通人,知名歷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 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考入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攻讀哲學研究生。1952年在西北大學從事教學工作。1988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88年12月被評為陜西省優秀博士生指導教師,1989年10月榮獲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94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雙聘教授。

張豈之登上“全球通名家講談”講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人們不要稱他為國學大師。“給我這個桂冠不適合,我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他有幾頂桂冠,其中一頂就叫‘國學大師’,季先生公開跟媒體講這個桂冠對他不太合適。我的老師90多歲了,都不敢用,我今年才80歲,當然更不能用?!?/p>

慎用“國學”一詞

張豈之曾在《人民日報》上撰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沒有人號召,也沒人推動,‘國學熱’近些年悄然興起。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不研究歷史文化,不研究國學,就談不上文化的復興。所以,一定程度上,這股熱潮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意識覺醒的體現?!?/p>

而在這次演講中,張豈之則強調了他的最新觀點——慎用“國學”這一概念?!?927年,王國維先生自沉于昆明湖以后,由于學科的分類,直到現在中國沒有再產生國學大師。這不是說后人不如前人,而是說現在沒有一個籠統的國學大師了,有的可能是中國文學史專家、思想史專家,或者是中國哲學史專家、中國美術史專家等等,一個籠統的國學大師在1927年以后已經不存在了?!?/p>

張豈之還進一步提議,今后媒體也應盡量少用“國學”一詞,十七大上,胡錦濤主席的報告里沒有用“國學”,而是使用了“中國文化”這個詞?!昂\濤主席講‘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竭的動力,提法非常深刻。而‘國學’含義不太清楚,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也會造成分歧?!?/p>

一位現場觀眾由此發問:“那么傳統意義上的國學概念究竟是什么呢?”張豈之用詳盡縝密的回答,將國學的起源、發展梳理了一遍?!?000年前的西周時期,沒有私人講學,教育機構全部由政府開辦,就叫做官學,也稱之為國學,所以國學的含義之一就是政府辦學。官學中沒有專門的教師隊伍,當時官吏就是老師,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百姓連識字的機會都沒有。官學壟斷一切的局面被孔子打破了,孔子是私人辦學,只要交一定的學費,用他老人家的話來講,只要你帶一點牛肉干,給一點糧食,我就可以教你??鬃訉逃陌l展影響很大,他的學生3000多人,大部分不是貴族,而是平民百姓。19世紀西學東漸,中國有些學者為了區別本土文化和西方傳來的科學技術,才提出國學一詞。到20世紀初,有些學者提倡用科學的方法整理一下民族文化遺產,稱之為整理國故,因此清華大學1925年到1929年創辦了國學研究院,吳宓在國學院開學典禮上給國學下定義——國學者,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體。”

從“仁”到“和”

要在一個多小時內講清楚中國文化,實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豈之從這個大命題中拎出了兩條主線,儒家與道家。張豈之認為,《論語》和《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兩部著作。

張豈之把1.2萬多字的《論語》歸結為兩個字,“人學”。張豈之這樣解釋:“《論語》的中心就是一個:怎么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人怎樣才是有道德、有文化的君子?”

孔子曾為自己做如下總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對自己人生的描述,成為后世劃分人生的標準。張豈之這樣分析:“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學習,成為君子;到四十歲才不搖擺、不動搖;‘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事物發展軌道,即規律性,這個時候才知道事情是怎樣發展的;六十歲什么話都能聽得進去,無論批評還是表揚都覺得對自己有好處?!闭f到這里,張豈之話鋒一轉,“古人六十已經是高齡了,相當于現在的八、九十歲,我今年八十歲了,耳朵仍然不順,我喜歡聽好的,不喜歡聽不好的話。我達不到孔子的境界?!?/p>

儒家一個重要的價值觀是“仁”,孔子曾用四個字對學生解釋“仁”的含義:仁者愛人。具體做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做到這一點還不夠,真正的君子要“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你自己要站住腳必須使別人也站住腳,你自己要發達,也要讓別人把事情做成功,這是君子應有的氣度與胸懷。如果說“仁”是孔子對君子修養的一個基本要求,那么他的進一步要求就是“和而不同”,這也是孔子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價值觀。張豈之這樣解釋:“不同的方面相互結合,叫做和;沒有其他東西結合,單一的東西就叫做同?!投煌c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一個含義,這一概念在國外受到熱烈歡迎?!?/p>

道教和儒家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產生和發展。老子的著作《老子五千言》,也稱為《道德經》,里面闡述的最重要的概念只有一個字,“道”。張豈之很形象地解釋說:“道,在春秋末期即指道路,引申下來就是規則、規律。天地從無到有,天地中間這一塊空間,老子為它取名為‘無’。‘無’沒有形象,不確定大小,相當于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萬物便從這不確定中慢慢產生。”老子這樣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張豈之認為老子從這樣的推論中告訴人們,天道是自然而然的,人應該學習天道,讓生活也變得自然而然。道家的思想在后世被尊奉為智慧的最高境界,并在不斷地與儒家思想互相滲入,構成中國文化的主干。

警惕國學娛樂化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逐年被人們重視,這方面的書籍和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有觀眾現場向張豈之提問,用什么方式可以讓中國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怎樣才能讓國民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延續下去?

張豈之認為,今天光靠書本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眾的需要。在大學里開設中國文化課,是培養青年人文化觀念的一種手段,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接觸傳統文化最便捷的渠道是媒體。媒體用各種電視節目、影視作品、網絡信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但讓張豈之憂慮的是,如果傳播的內容不加規范,國學也可能會淪為一種文化快餐,“文化快餐雖然有其合理性,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深度的理性思維,僅僅停留在了表層的視聽享受上。長期吃這樣的‘快餐’,觀眾就會營養不良。因此,媒體開設國學的欄目,既要有講故事的能力,也要具備對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這樣,對歷史的闡釋才能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張豈之的憂慮不無理由,事實上,國學熱固然是好事,但也暴露出問題。

此前曾有學者分析,這股熱潮反映出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人文教育的缺失,這使得人們渴望彌補自己在文化經典方面的不足,當然,大家希望補充速度越快越好,這就直接導致了書市的一個現象:解讀經典的書熱銷,經典書籍的銷量卻十分平淡。對國學的過度娛樂化解讀,弊端更加明顯。從“脫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推論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因為“冷月葬花魂”,推論林黛玉是沉湖而死,諸如此類,嚴謹的考證成了書面的文字游戲,趣味化開始劍走偏鋒,以致走火入魔,這種傾向值得警惕。

張豈之希望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推廣的人們,“多做點踏實的工作,少點浮躁與喧囂,國學復興的步伐,可能會走得更好”。(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今日選萃
 
| 關于中國日報網站 | 關于環球在線 | 發布廣告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工作機會 |
版權保護:本網站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站獨家所有,
未經中國日報網站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老司机免费在线| 日韩在线第二页| 国产色丁香久久综合| 久草电影在线观看| 美女内射无套日韩免费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老司机一级毛片| 在电影院嗯啊挺进去了啊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蜜桃视频无码区在线观看|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亚洲一级毛片视频| 男女爽爽无遮挡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粉色视频午夜网站入口|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电影网|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 广西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调教家政妇第38话无删减|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九色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在|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欧美黑人巨大xxxxxxxx|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www羞羞动漫网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黄色大片| 又色又污又黄无遮挡的免费视| 777米奇影视盒| 扁豆传媒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四级在线播放|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