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新加坡最近發生了這么一件新鮮事:國家向21歲以上的國民發送“紅包”。去年,新加坡財政盈余達64億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創下199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按照“政府盈余全民分享計劃”,新加坡政府決定從中撥出18億新元,還富于民。其中大多數國民可獲300新元,低收入者可獲400新元,低收入年長者則可再額外獲得200新元。
政府主動發送“紅包”,體現的是一種執政能力和執政理念。新加坡面積只有近700平方公里,人口約450萬,是個地地道道的小國。但就是這個小國,常有不同凡響之舉。向國民發送“紅包”的做法,至少說明,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勢頭不錯,政府的腰包比較殷實。但最重要的是,這生動地體現了新加坡政府將經濟發展成果惠及百姓的執政理念。
值得關注的是,新加坡政府給國民發“紅包”,并非心血來潮之舉。2001年,亞洲金融風暴剛趨平靜,新加坡仍處于經濟衰退中。為幫助民眾渡過難關,當時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了“新新加坡股票計劃”,決定從多年的財政盈余中撥出資金,向國民免費派發股份。從此,定期與國民分享財政盈余,就成了新加坡政府的慣例。
從實際情況看,新加坡政府此舉更像是企業分紅。但人們仍普遍稱之為“發紅包”。這其實有著深層的傳統文化背景。
“紅包文化”是華人社會的一種重要習俗。傳統意義上的“紅包”發端于何時無可考證,但千百年來,它的很多作用都沒有改變,如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祝福、在細微處推動人們和諧相處,等等。據說,很多新加坡人在獲知政府將發放“紅包”的消息后,每每談及此事都很高興,因為他們感受到了那里面充溢著的甜蜜。
事實上,我國也出現過要求政府發“紅包”的呼聲。在今年1月上海市的兩會上,一名政協委員的提案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他建議國家研究一種可行性——向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的經濟發展成果。對此,有人稱之為“荒誕”,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期待。
新加坡政府給老百姓發“紅包”的消息傳到中國后,網民反應活躍。有人說,中國政府應該照此辦理;也有人說,中國的惠民之舉要有自己的特色。
后一種說法也許更符合實際一些。各國國情不同,生搬硬套難免導致水土不服。在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大國中,新加坡式的“全國大分紅”不多見,但本質相同的舉措并不少。
中國也是如此。“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代表黨做出的莊嚴承諾。就目前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而言,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紅包”,有著更為廣義的內涵,其中既包括政治成果、經濟成果,也包括文化成果、社會成果等。就最為核心的經濟成果而言,又與中國老百姓的土地利益、自然資源利益、環境利益、勞動者利益、社會保障利益、公共投資利益等利益分配問題密不可分。除“私人產品”分配問題外,基礎設施、供水供電、公共醫療、公共衛生、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公共產品”的分享,也應納入中國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大紅包”之內。
而要兌現這個“大紅包”,前提是國家經濟發展順暢、政府的腰包鼓得夠高。這也許就是當下舉國關注兩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它牽涉2008年以及今后5年中國的發展問題,當然也就關乎中國老百姓的“紅包”問題。(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