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自5月20日起,臺灣將進入“馬英九時代”。馬英九“主政”對未來海峽兩岸關系、美中關系、美臺關系的影響及三方關系的走向,成為華盛頓“為數眾多的中國或臺灣問題專家關注的核心”。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美國幾位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看看美國如何看待馬英九上臺。
為兩岸關系穩定創造機遇
卜睿哲:臺灣進入“馬英九時代”,這為兩岸關系實現穩定與可預見性創造了一個戰略性機遇。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曾有人希望在共同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兩岸可以創造互信和政治和解的氣氛。當時,馬英九任臺灣“陸委會”副主任。但由于兩岸在主權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這一愿望并沒有實現,相反,日益加劇的緊張和猜疑主導了兩岸關系。馬英九主張與大陸加強接觸的政策,以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對臺政策,將使兩岸關系重新回歸。
這一戰略性機遇的前提是馬英九要使北京相信,兩岸的目標是可兼容的,也就是說,他不是一個“臺獨”分子。為此,馬英九已一再重申,他要回歸“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也許不是北京所需要的一切,但對目前的兩岸關系而言已足夠了。
兩岸關系之所以將具有可預見性,在于馬英九的“三不”和“五為”政策十分明確。“三不”即不獨、不統、不武;“五為”即堅持“九二共識”;締結和平協定以鞏固建立信任措施;加強金融和經濟交往,直至建立共同市場;在臺灣參與國際活動這一問題上,與大陸達成某種實用主義的妥協;加速文化和教育領域的交往。
兩岸在共同形成一個全新的、更加合作的關系時,如果不解決主權這一核心癥結,那么,在就經濟等不太敏感的問題進行談判時,主權問題會隨時跳出來成為干擾因素。因此,需要發展出一種機制,以確保主權問題不會阻礙兩岸都迫切需要的合作關系。
尋求兩岸都能接受的妥協
容安瀾:統一是中國的長期目標,但在未來的4年或馬英九所期望的8年,甚至更長時間里,統一不會成為我們談論的話題。因此,談論馬英九時期兩岸可能開始的進程,都必須明確這一框架,即兩岸絕不是尋求問題的最終解決。馬英九負有改善兩岸關系的使命,但成功地做到這一點,他需要與民進黨及那些投票反對他的近42%的選民進行和解。
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一個關鍵。如果臺灣就此向北京挑釁,將一無所獲。為此,馬英九希望尋求一種兩岸都能接受的妥協安排。做到這一點,需要北京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采取更具可行性和創造性的方法。如果雙方之間有一種信任感,即臺灣不會走向“獨立”,那么,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北京貫徹這一原則時可以更靈活些。
在臺灣,有人擔心馬英九向大陸讓步太多。我沒有這種擔心。我認識馬英九多年,從未聽到他任何“親中”的評論。他目前所做的,是要緩和兩岸關系,構筑保護臺灣人民利益和安全的橋梁。
北京也不會利用馬英九的政策破壞臺灣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形勢。這樣會破壞目前來之不易的改善兩岸關系的機會。假以時日,兩岸會找到一個可為雙方所接受的永久性關系的解決方案。
包道格:有人說馬英九“親中”,這是一種錯誤的描述。事實上,他是一個很愛臺灣的人。他知道,要很好地為臺灣做事,需要在兩岸經濟和其他問題上保持一些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否會為臺灣的國際空間創造一些機遇是人們所期待的。在這個問題上,北京不給陳水扁的,可能會給馬英九“領導”下的臺灣。
重建兩岸及美臺之間的互信
包道格:臺灣問題是一個能導致美中沖突并對21世紀的世界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馬英九的當選則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性質。我與馬認識多年,他性格溫和,但原則性很強,多年來,他一直是風暴中心的平靜力量。這對美國很有益處。因為他是一個理性、冷靜、始終如一的人。對美國而言,我們面對的挑戰也是要保持一致性。美對臺政策的調整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和平與穩定。如果臺灣采取了積極行動使形勢平靜下來,美國就有更大余地與臺灣有效互動。
容安瀾:馬英九負有改善因陳水扁而有所緊張的美臺關系的使命。他目前所做的是要緩和兩岸關系。
卜睿哲:華盛頓將歡迎美臺關系和兩岸關系的新變化,因為華盛頓的目標就是要防止兩岸由于意外或誤判而引發沖突。陳水扁時期,由于濫用民主,使臺灣政治和美國利益發生矛盾,導致美臺關系發生逆轉。美臺之間陷入了一種互不信任的關系,臺灣擔心被拋棄,美國則擔心陳水扁把自己拖入一場根本不符合其利益的沖突中。而在馬英九時期,美臺之間的信任關系將會恢復。
薛瑞福:對馬英九時期的臺灣,華盛頓彌漫著樂觀情緒。兩岸緊張關系將降低,但機遇也僅限于此。馬英九想做什么已很清楚,還不太清楚的是,美國和中國如何回應。短期之內,有許多因素并沒有改變,如兩岸之間的軍事失衡,美國戰略重點依然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等。
美臺關系的發展基礎很牢固。我們談論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臺灣也想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如果美國愿意幫助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全球衛生事務,臺灣就可以實現這一角色。
認同一個中國政策的共識
包道格:過去10年或更長時間里,美國在一個中國政策上的模糊性,保持了臺灣的“自治”、民主成長及經濟繁榮。但在李登輝時期,這一政策受到攻擊,在陳水扁時期這一政策面臨更大的壓力。即使現在,在美國國會,依然有許多利益集團要求美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馬英九時期這種壓力會得到融解。
容安瀾:馬英九時期,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會改變。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政策,就其貫徹而言,可能會在這里或那里發生一些變化。但本質上,一個中國政策符合美國利益,也符合兩岸人民的利益。馬英九當選一周內,美國總統布什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通話顯示,美國支持這一進程。
有些美國人擔心臺灣和大陸接近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如果這樣一種觀點占據上風,它將會阻礙、甚至破壞10年來首次出現穩定的臺海兩岸關系。有人要求美國“正視現實”,承認“臺灣為主權國家”,有人則主張我們推動統一,因為畢竟“臺灣獨立”不太可能。美國在兩岸關系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歸根結底,兩岸關系不是由美國決定的。美國應明確地表示,美國不反對而是支持兩岸改善關系,我們將通過與中國的官方關系及與臺灣的非官方關系來支持雙方關系的改善。這是確保臺灣安全的正確之策,也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
軍售是一個敏感而有爭議的話題,但即使是這一敏感話題,也應該考慮到現在有一個全新的框架。全新指的就是臺灣無意推動“臺獨”,兩岸都有達成一系列協定的愿望。馬英九已表示,國民黨反對的是不合理的軍事采購,但支持合理的軍購。界定合理與不合理的標準有四:一是防務需要,二是兩岸關系,三是臺灣的財政能力,四是民意。有些美國人不愿看到軍售減少。但這取決于具體情況。如果兩岸確實達成了和平協定,內容包括有效降低兩岸軍事緊張狀態,美國應該能夠容忍。(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