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帳篷”里,制氧機直接把空氣變成氧氣;空氣凈化器直接對空氣進行消毒,形成無菌狀態;自動散熱空調讓帳篷內保持恒溫、恒濕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都江堰市普什寧江集團門前一條長約400米、寬約30米的路上,25個帳篷排成3列,像一個巨大的“帳篷陣”。金發碧眼的德國總技術工程師克洛斯領著我們,鉆進了這個“陣”里:“這是一個救災用的大型‘帳篷醫院’,它的中文名字叫‘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
波音747馱來的醫院
走進野戰醫院,首先看到的兩個帳篷是調度室和門診室。門診室后面,是兩個可以拆卸的移動廁所。廁所的左邊是庫房,門前放著可以空投的洗衣機。再往里走,依次是藥房、檢驗科、放射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內科、外科、兒科和婦產科。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些帳篷大小不等,小的30平方米,大的50平方米。最大的一頂是手術室,它由輕薄的防火材料制成,材料中間密布充氣管,能夠自動充氣,支撐起整個帳篷。手術室里,有一臺自動散熱空調,它讓帳篷內保持了恒溫、恒濕的環境。一臺制氧機放在手術臺一側,它可以直接把空氣變成氧氣,代替了笨重的氧氣瓶。旁邊還有一臺空氣凈化器,它可以直接對空氣進行消毒,確保手術室的無菌狀態。
克洛斯帶我們走進手術室時,外科醫護人員正在給一個剛剛被救出來的重傷患者做手術。我們悄悄地退了出來。在帳篷外面,克洛斯看著迎風招展的紅十字旗幟,感慨地說:“我們是一家由波音747馱來的醫院。”
5月22日,克洛斯和10名德國紅十字會的同事,攜帶著重達49噸、體積300多立方米、總價值73.2萬歐元(約合80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設備箱,登上了柏林飛往成都的波音747飛機。到達成都雙流機場后,這些設備由14輛大卡車運到此地。接著,他們馬不停蹄,與來自上海華山醫院和都江堰人民醫院的中國醫生,一起忙碌了34個小時,組裝了這家移動式綜合醫院。5月26日上午,中德野戰醫院正式開始收治地震中的傷病患者,每天能診治300多名病人。
和別的醫療隊比起來,中德野戰醫院最大的特點是組建了“門診區”和“住院區”。重傷患者在“門診帳篷”里接受手術后,不需要遠距離轉移到市區醫院,而是直接送進“住院帳篷”里繼續治療。在“住院區”,共有120張病床。
“我們還帶來了德國紅十字會捐獻的150萬歐元,足夠醫院運行3個月。”
帳篷里出生的孩子
我們問克洛斯,到中國后他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他把我們帶到了兒科病房:“5月31日,一名男嬰在這個手術室誕生,這是在中德野戰醫院降生的第一名嬰兒。”
那天早上9點,蒲陽鎮雙槐樹村的孕婦張燕,在丈夫和婆婆的陪同下來到野戰醫院。醫生發現,地震造成了胎位變化,胎兒頭部朝上,且胎膜破裂、臍帶脫垂。“自然分娩非常危險,必須馬上實施剖腹產手術。”張燕的丈夫和婆婆急了:“你們這個搭建在馬路上的帳篷醫院,怎么能做手術?不行,我們要去成都的大醫院!”
“到成都去?不可能,孕婦等不了那么長的時間!我們不是馬路醫院,我們是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完全具備實施剖腹產手術的能力!”克洛斯也急了,迅速協助中方醫生把張燕送進手術室。
帳篷內,移動手術臺一應俱全。氧氣機、空氣凈化器推了上來,醫護人員將張燕平放在手術臺上,開始手術。40分鐘后,帳篷里傳出一陣啼哭,張燕產下了一個重3650克的男嬰。她掙扎著從手術臺上支起身子,看了兒子一眼,對丈夫說:“就叫他‘方中德’吧。”克洛斯得知孩子的名字后,高興地說:“我喜歡這個名字,方中德是中德友誼的見證者。”
身體復原的張燕見到我們,激動地說:“要不是中德醫院,我不知道孩子是否能保住。我給兒子取名‘中德’,是為了紀念中德野戰醫院,我要感謝中德兩國的紅十字會!”
把設備贈送給中國醫生
40出頭的克洛斯是一位工程師。他在德國開了一家水處理公司,同時他也是德國紅十字會的一名志愿者。此前,他已有14年的國際救援經驗。1994年,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之后的國際救援行動中,他第一次嘗試建立野戰醫院。但那一次,醫院的設施并不完備。真正建立起一家完整的野戰醫院,是在1999年他們對科索沃的國際救援行動當中。此后,他還到過土耳其、印度、伊朗、斯里蘭卡等國家參加國際救援行動,其中有4次是地震救災。
盡管經驗豐富,但他怎么都沒有想到,在中國地震災區建立野戰醫院會如此順利。“搭建醫院的時間之短、投入使用之快,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過的。”
他特別感慨中方的高效配合。“中國的醫生素質很高。我們帶過來的醫生并不足以運轉整個醫院,但是我們很驚訝,中國的醫生對我們的設備竟然很了解。以前,我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培訓當地的醫務人員使用這些儀器,很多醫生甚至沒見過這些儀器。但中國醫生幾乎不需要我們的指導。所以我要把這些設備全部贈送給中國醫生——除了一輛越野車,它可沒有中國牌照。”克洛斯幽默地笑道。(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