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新聞事業開始于戰火紛飛的年代。60年來,他見證了“中國第一報”——《人民日報》的誕生、成長和發展。他說:“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報》度過。”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今年6月15日,是“中國第一報”——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天干地支,60年為一甲子,60年間滄桑巨變,多少驚濤駭浪卷過,多少風云雷電洗禮,《人民日報》作為一家有著世界影響的大型日報巍巍然一身而臨之。在戰火中誕生,建設中成長,俊彥英才脫穎而出,一身先后三任《人民日報》秘書長的郭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26歲時,郭渭參加創辦晉冀魯豫機關報《人民日報》,并任秘書(長),兩年后擔任新創辦的中共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副秘書長。又過了一年,郭渭擔任升格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副秘書長,不久后任秘書長,直至“文革”爆發。如此“三朝元老”秘書長的經歷,在《人民日報》歷史上絕無僅有。今天,年已88歲的郭渭平靜地生活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人民日報宿舍區里,60年來的往事常在他的記憶中翻滾。他自豪地告訴人們:“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報》度過。”
“三八式”抗日干部
郭渭,1920年出生在山西榆次縣城一個貧民家庭。在他只有一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3個男孩,依靠城外幾畝地和家中一些遺產勉強維持生計。盡管生活艱難,堅強的母親還是把三兄弟撫養大了。日本侵華戰爭徹底破碎了這個家庭,兩個大孩子都在抗戰中被日本侵略軍殺害,郭渭這個最小的孩子成為幸存者。
榆次在當時的山西屬比較開化的地方,電影院、戲院都有。郭渭在縣城上小學。當地的重商風氣影響了郭渭,小學畢業后他考入了榆次商科職業中學。
郭渭考上中學不久,1937年3、4月間,隨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山西犧盟會派出特派員到榆次建立組織,郭渭和一些進步同學都參加了。這個組織名義上由閻錫山當會長,實際上卻是在共產黨人薄一波領導下的進步抗日組織。4月,犧盟會要從會員中抽調一批人到“國民軍軍官教導團”接受訓練,為組建山西“新軍”培養軍官,郭渭被選上了。
幾個月后,“七·七”事變爆發。為抵抗日軍入晉,在山西犧盟會總會領導下成立了中共領導下的武裝——山西抗日青年決死隊,薄一波任政委。郭渭加入了決死一縱隊。
1937年秋忻口戰役后,決死隊主力撤到晉東南建立抗日根據地。郭渭被抽調出來充實地方工作,回到榆次。1938年,郭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年春夏之間,榆次成立了抗日政權,郭渭擔任抗日區長,不久后改任區黨委書記,隨后調任榆次縣委宣傳部長。
1940年8月,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郭渭受命率領2000多民工參加“百團大戰”,配合八路軍386旅(旅長陳賡)破壞鐵路。10月,“百團大戰”結束,郭渭奉命撤回榆次。
在家鄉榆次,郭渭結識了八路軍中的年輕女干部李劍虹。她比郭渭小一歲,是山西清徐縣一個農民的女兒。抗戰全面爆發后,16歲的李劍虹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于1938年10月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0月至1942年6月,她在八路軍侯梅支隊司令部做宣傳工作,主要活動在榆次地區。
愛上了新聞工作
回到榆次,郭渭的工作又要調動了。晉中地委書記賴若愚告訴郭渭,打算要他在晉中參與創辦一個報紙——《晉中導報》。
郭渭爽直地說:“這個工作我干不了,我過去沒有干過報紙。抗戰以來我不是打仗就是動員群眾。”
賴若愚說:“你沒有干過報紙就先到《勝利報》學習去嘛。”
一聽讓他學習,郭渭很愿意,就來到《勝利報》,向總編輯安崗報到,開始了新聞生涯。
工作一段時間后,郭渭愛上了新聞工作,對《勝利報》也有了感情,他對安崗說,“我不想回晉中辦《晉中導報》了,我想留在《勝利報》,你另派一個人去《晉中導報》吧。”
安崗一聽,馬上表示歡迎,果然另派一人參加《晉中導報》的創辦,把郭渭留在了身邊。郭渭在《勝利報》一開始當編輯,不久領導上發現他很有行政領導能力,辦事井井有條,就安排他當了《勝利報》秘書,負責行政事務。
1941年底,《勝利報》并入《新華日報·華北版》,郭渭來到太行山根據地,和根據地的造紙專家吳藻舟一起工作。
那是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歲月。1942年3月,郭渭到和順、榆次一帶出差,5月中旬回太行根據地。郭渭先回到設在麻田的報社發行部,在那里見到《新華日報·華北版》的經理部主任黃君玨,她也是剛到麻田來的。黃君玨要郭渭和她一起回報社。郭渭有些事還沒有辦完,對她說還要再等一兩天。黃君玨事急,就騎上馬帶著通訊員走了。誰知道她這一走,就和《新華日報·華北版》的編輯隊伍被大掃蕩的日軍包圍,她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郭渭所住小村莊被掃蕩的日軍漏過。日軍一陣風似地趕向根據地中心區,進攻八路軍前方總部,彭德懷、左權、羅瑞卿等已經被包圍。
郭渭得到消息,說掃蕩太行根據地的大批日軍已經越過報社發行部駐地,去實施對八路軍總部機關的合圍。還說《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輯隊伍轉移到十字嶺,已被敵人包圍了!當時無暇細想,郭渭隨著八路軍隊伍從日軍的包圍間隙中突圍而出,越過山西黎城向西進入武安。隨后不久就傳來了噩耗,《新華日報·華北版》的隊伍遭受重大犧牲,社長兼總編輯何云等46人壯烈犧牲。這是中共黨報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員傷亡。
待到這次殘酷的戰斗過去,郭渭來到河北涉縣桃村。這年初秋,郭渭和李劍虹結婚了。婚禮舉行得樸素而隆重,賓客不少。不管戰爭環境多么嚴酷,青年人仍然追求美好的生活。
從外勤記者轉任秘書長
由于人員犧牲過重,本來要回編輯部的郭渭,又管了一段行政后勤,還一度負責警衛事務。待工作穩定下來,他回到編輯部資料室。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郭渭當起了外勤記者,參加了對平漢戰役的報道,曾和安崗一起跟隨劉伯承司令員一起去看望了起義后的高樹勛將軍。
1946年春天,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創辦中央局機關報,要從《新華日報·太行版》抽調得力人員。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張磐石一眼就選上了郭渭,要他負責新創刊報紙的行政事務。這時的郭渭已經深深地愛上了編輯、記者崗位,他推辭說,“我干不了這份行政工作,另外找個人吧”。
張磐石說,“現在沒有別人,你就先干著,等我找到人以后再把你換下來”。誰知道這回張磐石的話沒有兌現,郭渭從此干上了行政工作,當秘書長一直干到20世紀80年代初離休之時。
戰爭年代,人們早已習慣了接受任務馬上動手。郭渭接手行政事務,即趕往邯鄲找房子、安機器,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如期出版。
《人民日報》創辦不久,又從邯鄲撤到武安縣南文章村,再從那里轉移到河西村。搬家轉移千頭萬緒,必須先行一步安排。對郭渭的工作,張磐石很滿意,這也使郭渭從此和報紙編輯工作徹底分手了。
在河西村,郭渭安排后勤人員種地養豬、養羊、磨豆腐。幾個月后,編輯部人員就能時而喝到一些豆漿,隔一段時間吃到一次肉,過年過節時還能吃到羊肉餃子。這在當時是相當不錯了。
郭渭和河西村的老百姓打交道最多,河西村人沒有不知道郭渭的,都叫他“郭秘書”。
局面平穩了,在戰爭中成長的年輕干部們相繼迎娶新娘,大部分婚禮都是郭渭操辦的,這其中包括后來成為《人民日報》總編輯的李莊和趙培藍的婚姻。
參與創辦華北《人民日報》
1948年春,《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并成新的《人民日報》,郭渭于5月跟隨社長張磐石前往平山,與鄧拓會商兩大報合并事宜。隨后,郭渭獨自返回武安,一手操辦全社人員的大轉移。這次轉移,報社的家當比過去多得多了,郭渭周密安排,全體人員順利到達平山里莊,按期于6月15日實現了新的《人民日報》的創刊。晉察冀來的馬健民任秘書長,郭渭任副秘書長。
《人民日報》創刊之初,敵機的偵察、轟炸十分頻繁,郭渭出色地組織全社工作人員及時疏散,在夜間實行燈光遮蔽,敵機空襲時,全社工作人員無一犧牲。
1948年10月下旬,傅作義集團集中幾個師的兵力突襲石家莊,郭渭帶領后勤人員向山西陽泉轉移,由于措施得當,轉移中雖有人員傷病,但沒有犧牲。唯一的例外發生在乘火車途中,敵機突襲,火車避入隧道,張磐石社長兩歲的小兒子正在病中,因吸入濃煙過多而夭折。郭渭為這個孩子的逝去深感不安。
傅作義南襲兵團很快退去,《人民日報》回到平山。規模浩大的平津戰役隨即展開,馬健民作為《人民日報》先遣隊領導趕往北平前線,郭渭即負責全面的行政事務。
這一時期,《人民日報》的人員調動頻繁,工作千頭萬緒,“大管家”郭渭發揮了長于調度和組織的才干,保障了干部隊伍的穩定和報紙的日常出版。
1949年3月14日,又是郭渭,指揮著將全部家當搬上卡車,長途開入北平,從此就把《人民日報》社址穩穩地定在千年古都了。
為《人民日報》建新址
《人民日報》進駐北平王府井大街,于1949年8月1日正式升格為中共中央機關報,郭渭任報社副秘書長,他擔任這一職務直到“文革”爆發。
這一時期,《人民日報》在曲折中發展,版面擴展,人員增加,原先接管的國民黨《華北日報》社址很快就不再使用了。在鄧拓等領導決策下,1952年在王府井動工興建了一幢辦公樓,1953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但辦公樓很快又不夠用了,于1956年6月興建新辦公樓和印廠廠房,1958年4月竣工交付使用。郭渭主持或參與了這些建筑物的開工和建設,還主持建設了新職工宿舍。
“文革”中,郭渭受到嚴酷迫害,但是他頑強地挺住了。“文革”結束后,郭渭于1977年任《人民日報》秘書長,再一次主持了新社址的整修、改建和搬遷。1980年5月25日,《人民日報》從王府井大街遷入如今的金臺西路2號大院。
完成這些工作后,郭渭離休了。他是曾參加《人民日報》創建而今健在的當年社領導之一,而早先坐落在平山縣里莊農居中的《人民日報》,已經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大型日報之一了。(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