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huán)球在線消息:1965年3月18日10點整,蘇聯(lián)拜克努爾航天發(fā)射場,“上升”2號載人宇宙飛船順利起飛。11點34分51秒,31歲的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離開氣閘艙,進入宇宙空間。這是人類在太空的第一次漫步。
行前火箭發(fā)生爆炸
列昂諾夫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不僅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人,還于1975年參與蘇聯(lián)“聯(lián)盟”號和美國“阿波羅”號飛船在太空的對接,并與美國宇航員在太空中握手,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第一次。為表彰列昂諾夫對人類宇航事業(yè)的貢獻,月球背面的一座環(huán)形山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次太空行走中,列昂諾夫差點永遠留在太空。2001年,他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說:“現(xiàn)在,恐怕沒有一個宇航員承受得了我們當時所承受的身心壓力。”
按照常理,當時把“上升”2號飛船送進太空的火箭本不應該升空。因為在此前進行的一次發(fā)射試驗中,它發(fā)生了爆炸。但是,當時正值蘇美爭霸,蘇聯(lián)提出了“我們要走在全世界的前面” 的口號。因此,即便冒再大的風險,列昂諾夫也得按計劃飛向太空。
“沒有經驗,沒有資料,全靠你自己掌握”
1965年3月,拜克努爾航天發(fā)射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著。18日清晨,“上升”2號飛船的全體乘員——航天員列昂諾夫和飛船指揮官別利亞耶夫已準備完畢,等待升空。行前,蘇聯(lián)載人航天計劃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告訴列昂諾夫:“這是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料,全靠你自己掌握。”
10點整,“上升”2號順利升空,不久便進入既定軌道,開始自由飛行。終于,此次飛行最關鍵的任務——進行太空行走的時間到了!
“上升”2號專門安裝了一個氣閘艙,它的上部有一個艙口,蓋子可以自動或手動打開。宇航員就從這里進入太空。氣閘艙里除裝有照明系統(tǒng)外,還有兩部攝像機,用來拍攝宇航員經氣閘艙進入太空的全過程。飛船外部也裝有攝像設備,以便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活動進行拍攝。
11點32分54秒,氣閘艙艙蓋打開了。列昂諾夫隨后飛了出來,由一根15.35米長的特制安全帶拴著,踏出了人類走進太空的第一步。
出艙后的列昂諾夫,就像是母體里的嬰兒,開始“自由飄蕩”;他身上的安全帶,像臍帶一樣為他提供氧氣并保護他的安全。飛船內,別利亞耶夫緊張地盯著電視監(jiān)控器,并利用遙測設備觀察著同伴在太空中的一舉一動。 “我感覺很好!看到了地球上空的云、黑海的海岸、高加索的山脊、森林和高山……”飄在太空中的列昂諾夫,一邊按計劃做著定位試驗,一邊陶醉于無與倫比的感受和壯觀的景色中。他發(fā)現(xiàn),地球看上去是平的,只有邊緣處才帶有彩虹般的顏色。
很快,預定的12分鐘太空行走結束,“該返回飛船了”。
差點永遠留在太空
誰也沒有想到,在隨后的幾分鐘內,無法預料的情況接踵而至。其實,進入太空10分鐘后,列昂諾夫就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航天服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使得他連做曲腿和彎臂這樣簡單的動作都極為困難,更無法按下照相機的快門。返回過程中,在進入外艙門時,他遇到了更大的麻煩。由于腿不能彎曲,無法進入艙內,他不得不冒險釋放航天服內的氣體。但是,他的手根本不聽使喚,汗水流進了眼里,嗓子嘶啞了……在極其痛苦的幾分鐘內,列昂諾夫數(shù)次對太空服放氣減壓,終于使它癟了下來。
按照操作規(guī)程,航天員應該雙腿在前“游”入氣閘艙。但此刻,對列昂諾夫來說,這顯然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幾次嘗試失敗之后,他果斷地決定,改用頭朝前的方式進艙。11點47分,列昂諾夫終于成功地回到了氣閘艙。為了這次入艙,他出了很多汗,體重減輕了5.4公斤。
麻煩仍未結束。3月19日,列昂諾夫與他的同伴繞地飛行接近第18圈的時候,地面發(fā)來指令,要求飛船返回并自動降落。但當飛船準備降落時,自動導航與著陸系統(tǒng)卻出現(xiàn)了故障。他們不得不使用手動定向系統(tǒng)降落。由于手動系統(tǒng)不夠精確,他們偏離了預定的著陸點,降落在1300公里外白雪皚皚的烏拉爾山原始森林中。
43年過去了,列昂諾夫仍然經常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有一次,一位俄羅斯記者問列昂諾夫:“據(jù)說當時有一個秘密規(guī)定,如果你無法回到飛船里面,指揮官別利亞耶夫可以獨自返回地面。”列昂諾夫聽后笑了笑說:“即便犧牲自己的生命,我的戰(zhàn)友也不會讓我孤獨地留在太空。”
(來源:《環(huán)球人物》 編輯:劉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