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金融危機一年多來嚴重沖擊和傷害著世界經濟發展,同時也催化了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發生不利于老牌發達國家的變化。這種變化大大加速了我們時代變遷的“量變進程”,是帶有歷史性的。
由于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高度快速發展以及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普遍性,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相互依存度明顯上升,在應對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以及反恐等諸多領域,國際協作和積極互動明顯加強。但與此同時,綜合國力的競爭、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與“反自主選擇”、“變革”方向順勢與逆勢的博弈,以及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政策取向和利益沖突,特別是維護和反對國際壟斷地位的矛盾和斗爭,也空前錯綜復雜,十分尖銳。縱觀全局,我們時代的變遷2009年似有四大新的征兆和發展趨勢,中國外交也面臨一些新的重要課題。
兩道截然不同的風景線——“時代變遷”的新征兆新趨勢之一
2008年初,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相對大國時代”的觀念。英國首相布朗和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也先后強調,G8峰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必須反映”發展中國家興起的現實;“富國俱樂部”已不起作用了(not working), 必須把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和俄羅斯這類國家包括進來靈活組合運作才行。美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承認,“現在世道變了”,“全球化所釋放的力量正在形成一個使美國受到更多制約的世界”,“多極化體系已經出現,這正是主宰今天這個世界的現實”。時隔一年多以后,日本新首相鳩山由紀夫也公開宣稱,由于伊拉克戰爭的失敗和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主導的全球主義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我們正邁向一個多極化的時代”。日本作為名列前茅的老牌發達國家,其領導人第一次這樣直面現實,本身就很說明問題。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G20應運而生,G2、G3和G4的議論也廣為傳播。這里既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動,更有發展中大國不同組合的探索。
發展中大國由于不同歷史背景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特別是出于提高綜合國力和擴大國際影響的考慮,很自然地形成了有所不同的組合。當前最有代表性的,當數“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和參加20國集團的十個“南方國家”(目前還沒有正式組合)。此外還有中、俄、印三邊合作機制,印度、南非和巴西三國“準聯盟”,以及原先與G8對話的5國機制。它們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特性又有共性,雖有差異,存在著某些實際矛盾,但并不對立,也不相互排斥,大方向是一致的。
這些新興大國的不同組合,有四大共同特征:
第一,它們都是興起的大國或相對大國,發展速度快,潛力大,而且不同程度上都有著可持續性;第二,它們都堅持自己的民族傳統和國家特性,自主選擇發展模式;第三,它們都希望和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第四,它們都希望和尋求和平的國際環境,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平等化,不贊成舊有的“冷戰思維”和“對抗政策”。
現在當然還談不上發展中國家“風景這邊獨好”,但它顯示的實力和發展方向,代表的時代潮流,反映的世界主流民意,確實與老牌發達國家“那邊的風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說得好:(現在)東方在增長,西方在衰退;西方充滿擔憂,東方滿懷希望。這正是對當今世界兩道不同風景線極佳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