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荒"調查報告
新信號:“新工荒”能否倒逼發展方式轉型?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來,中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的凈增長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勞動力需求量,且隨著時間推移,兩者之間差距逐步擴大。當下愈演愈烈的“工荒”更是警醒:中國勞動力無限供應的時代已經過去。
專家認為,“新工荒”客觀上提供了一種倒逼機制。其一,對企業,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效益,增強對勞動力市場的吸引力。
“如果轉型不成功,不要說招不到人,就是公司在上海關門都不是沒有可能。” 柯志堅說,上海提出降低對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現在的客觀環境已不適合低端制造業的發展。記者采訪感受到,許多面臨“招工難”的企業都有著強烈的危機感。用工荒一再敲響警鐘,企業的轉型升級已沒有退路。
“招工難的問題,已經迫使企業不得不轉型,我們企業的發展戰略也進行了調整,一是要創造自主品牌,二是加大研究開發、引進研發人員。”浙江泰普森休閑用品有限公司經理王小奇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東部地區不少縣市的企業還不斷加大技術投入,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
蔡昉認為,以“用工荒”為契機,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轉移與中西部地區的產業承接,將共同完成產業結構優化的任務,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
其二,激發更多制度創新,著力破解“新二元結構”。政府尤應積極作為。“即使實際收入與內地比沒優勢,但如果孩子能在城里獲得較好的受教育環境,不少農民工還是會留在沿海地區打工的。”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
他認為,政府不應直接用資金補貼等手段去幫助遭遇用工荒的企業,而應更多地從提升“軟環境”入手,加快醫療、教育、培訓等公共資源覆蓋農民工群體,這實際上就是在提升區域的吸引力,熨平農民工“高流動性”帶來的勞動力資源供給的波動。
全國總工會去年公布的《2010年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提出,新生代農民工面臨整體收入較低、工作不穩定、社保參加率低等問題,并建議“十二五”期間全國每年至少解決400萬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戶問題,并確保他們享有與當地市民平等的待遇。
不過,河南省杞縣縣長李明哲指出,眼下的招工難也不應掩蓋目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實際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仍然面臨很大困難,特別是沒有專業技術、文化水平低,年齡偏大的勞動力,對于中西部眾多勞動力大縣來說,轉移就業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參與記者:何欣榮、秦亞洲、魏宗凱、劉巍巍、張良、周蕊)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