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持20年平穩較快增長,中國經濟靠什么?
潛力之3
勞動力潛力——“通過農業現代化轉移出來的 2億勞動力,足以支持未來工業化、城市化對勞動力的需求”
[背景]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正面臨“劉易斯拐點”,即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由過剩轉向短缺,經濟發展將出現后繼乏力。
記者:中國經濟究竟有沒有出現“劉易斯拐點”?中國勞動力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在哪里?
鄭新立:我認為這話早說了20年!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6.6億,農業勞動力2.8億;中國耕地有18億畝,1個勞動力只能種6.4畝地,美國1人能種幾千畝地,歐洲1人能種幾百畝。現在中國農業機械化條件已經提高,特別是大田作物可以全過程機械化。這種情況下還讓他只種6畝多地,農民根本待不住,就跑到城市,所以現在農村只剩老人在種地。
要想讓青壯年高素質勞動力留在農村,就得實現規模化經營,把地轉讓給種田能手,大力興辦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擴大經營規模,使農村種地的收入比出去打工的收入要高,這樣才能把高素質的勞動力留在農村,推動農業的現代化。
如果這件事可以推動的話,那么2.8億農業勞動力留8千萬人種地足夠了,還有2億人可以轉移出來,足以支持未來20年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對勞動力的需求。前提是收入要提高,這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
在浙江和江蘇,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例分別是15.9%和18.7%,城鄉居民收入比分別是1.9:1和2.0:1,全國是3.3:1。這兩個省由于農業勞動力占比下降,城鄉收入差距就比較小,農民的消費潛力就發揮出來了。但是全國平均起來,農業勞動力占比還是36.7%,農業增加值占GDP比例是10.1%,就是說,3.7個農民1年創造的價值僅相當于1個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創造的價值。靠財政投入讓農民富起來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要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通過減少農民來富裕農民。
潛力之4
技術的潛力——“我國整體產業創新能力將有可能趕上或超過美國”
[背景]我國整體產業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來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支撐經濟的快速增長,最重要的是通過自主創新來帶動產業升級。
記者:縮小與國外發達國家在技術創新上的差距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您的信心從何而來?
鄭新立:黨中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這幾年各級政府、企業、科技人員熱烈響應,科研成果大量涌現,專利生成量大幅度增加。在以往的國內專利申請量中,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的占到50%以上,去年第一次出現國內企業在國內申請超過50%。
如何破解國外企業的強大攻勢?出路是提高國際專利申請量。
2009年,我國申請國際專利8千項,美國申請5萬項,是我們的6倍,2010年,我國申請國際專利增長了30%,美國略有下降,與我國比例下降為3.6:1。如果這樣一個速度繼續保持到2015年,中國申請國際專利數量就有可能趕上和超過美國,它意味著國家整體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特別是近幾年,國內涌現出一批專利申請大戶,應當提振我們的信心。2009年,華為公司申請國際專利在全世界企業中排第一;2010年,中興公司申請的國際專利量居全世界第二;2011年,中興申請的國際專利再獲全世界第一,超過2000項。這兩家公司所申請的國際專利量占全中國申請國際專利數的28%。所以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對未來20年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帶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