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否成為G20峰會的轉折——前景展望
2008年至今G20峰會已經召開至第7屆,其帶來的新鮮感正在逐步消褪。后危機時代,對于G20峰會陸續出現了各種質疑:代表性和合法性問題,期待多但務實不足問題,討論缺乏效力和約束力,主要成員國在重大議題上各自為政等等。似乎G20峰會的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外交意義大于經濟意義。
相較過去的6次峰會而言,普遍對于2012年墨西哥的洛斯卡沃斯峰會的預期并不樂觀:首先,這是首次由新興經濟體國家擔任峰會主席國。峰會議題的選擇已經開始向發展問題上有所傾斜。在隨后的兩年中,俄羅斯和土耳其將分別承擔G20峰會主席國的工作,因此2012年可以視為議題關注內容變化的一個轉折年。其次,部分國家首腦在峰會上的關注與表現將體現其國內政治需求。2012年,G20的很多成員國政府面臨著自身的重大政治議題,國內的政治需求將暫時上升至相對更高的位置。但是,這一狀況將隨著2013年各國政府穩定后有所改觀。最后,出現類似戛納峰會上議題被歐洲問題挾持的可能性上升。此次峰會召開前夕,歐洲債務問題惡化、政治不確定性凸顯,希臘大選結果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歐元區前景問題,給洛斯卡沃斯峰會增添了額外的負擔。持續的歐債問題不僅拖累了歐洲經濟,而且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掣肘。考慮到歐洲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G20各國首腦將無法忽視其帶來的不良后果。
但是,由于其所代表國別的重要性、發展階段的跨越性和國家集團的相對唯一性,G20峰會在目前的全球治理機制中不可或缺。G20本身是一個危機推動型的國際經濟協調論壇,在全球危機初期,正是由于G20峰會上各國首腦迅速而有效率的合作,使得全球經濟得以很快復蘇。因此當全球經濟再度呈現出危機陰影時,G20可能再度回到全球關注的焦點。
墨西哥作為首位擔任G20峰會主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的議題選擇中已經顯現出其對于發展中國家訴求的體現。墨西哥主要推動的議題大致分為四個方面:與經濟增長相關的結構改革、就業促進議題;與金融改革相關的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增強金融包容性改革、改善全球金融架構議題;與糧食與能源安全相關的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穩定議題;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綠色增長與氣候變化議題。其中前三個方面是對過去峰會議題的繼承和推進,而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討論,則充分顯示了墨西哥作為主席國的選擇偏好。
在解決發達經濟體增長失速和高失業率的同時,不應忽視全球層面的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問題。在應對發展問題上,既需要在發展中國家間建立良好的協調與溝通機制,也需要與發達國家保持合作、爭取雙贏;既需要推動全球經濟的共同增長,也需要保障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構建一個包容性增長的國際環境,不僅涉及那些促進增長的政策選擇,而且也應包括確定相應的發展責任安排,并通過國際規則加以規范和實現。
隨著國際經濟往來的加強,各國經濟相互滲透力不斷上升。全球性規則的設計和制定工作應當保障發展中國家代表的參與權與發言權。同時,在制定國際規則時應重點考慮兩方面的原則:1)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即應保障設定的規則具有相應的靈活度,減少發展中國家承擔過度的責任或成本的情況出現。2)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的原則。即對于承擔較大義務的國家應賦予相應的權利,而對于那些缺乏相應責任或義務的權利則應加以限制。
盡管峰會間隔時間較短、國內政治要求上升、歐債的急性危機與慢性解決手段之間的矛盾以及全球經濟下滑的陰影,給洛斯卡沃斯峰會的協調成果投下陰影。但是,必須認識到G20峰會實際只是展示G20合作成果的一個窗口,財長與央行行長會、副手會以及工作組層面聯系會議機制依然在有序進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具有系統重要性國家的經濟表現或政策選擇往往具有較大的外溢效應,因此在多邊層面的經濟政策協調成為不可或缺的穩定全球經濟的手段。而在全球治理層面,能將效率和代表性結合的最好的對話平臺正是G20。我們期待G20能夠在未來的全球經濟治理中逐步成熟、逐步成長,并成為滿足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共同需求、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有效公共產品的重要來源。
(來源:黃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研究員 編輯:北風)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