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愛國主義 當以理性“呵護”
近日因日方扣押我14名保釣人士,我國民間的反日情緒再次升溫。部分愛國人士,本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走向街頭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或是倡議“抵制日貨”以此來報復日方的無理行為。
這些行為的合理性如何,有待商榷,但是它們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的質樸、可貴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在每次日本挑起事端之后,這種情感都能展現出它強大的凝聚力。這份熱情,在當代中國彌足珍貴,它向世界發出了一個強大的民族聲音,一份不屈的精神以及一種捍衛的決心。
然而,當27日下午,日本大使汽車受襲事件發生后,如何正確的看待和抒發這份赤誠的熱情,便是一件須嚴肅對待之事。
任何的慷慨之情,無論其出發點正義以否,都容易失去控制,而走向一種狂熱的極端。在和平年代,我們依然在提倡愛國主義,因為它是民族進取力量的源泉之一,依然不可或缺。然而,我們愛國就一定要通過對抗和傷害他人的方式才能實現嗎?
傷害“對手”并不能證明自己的熱愛,只可能走向“自大的狂熱”。愛國主義的核心是“愛”自己的祖國,而不是去“恨”或“攻擊”對手。 愛國也更不是去制造矛盾和敵人,在矛盾里,從“敵人”身上實現愛國的方式,或許可以逞一時之快,宣泄情緒,然而卻是走入了一個無窮的困境,激烈過后又能得到什么?且不說效果如何,它既難得到對手的尊重和道歉,亦難得到同胞的理解。
憤怒和不滿,我們都感同身受,但是暴力和簡單的宣泄,卻無濟于事,甚至會適得其反。目的的正當性,并不能賦予任何人采取任何手段實現目的的權利。
根據《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任何一國的大使安全都應該受到所駐國政府的保護。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的車在中國的領土上遇襲,在國際上,必然有損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形象,給中日兩國的民間關系帶來負面影響。試想如果是我方的駐日使館人員遇襲,我們會是什么樣的反應,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日關系,即是鄰邦關系,又是大國關系,也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關系,因此它的復雜性要遠遠超出許多其他國家關系。在經濟層面上,兩國的依賴性更是日益加深。雙方之間,不可能出現,“損人而不害己”的情況。
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在抗議日方,表達不滿的時候,更亟需一種理性的思考,不能任憑情緒所控制,“以牙還牙”需要有度。愛國主義表達的一個重要的訴求就是維護祖國的利益不受他人侵害,如果用損害自身的利益來實現愛國主義,那么又有何益?
當然,理性的表達,并不是要完全壓抑,更不是打壓。這種發自民眾內心的淳樸的愛國主義精神,因為極其真誠和可貴,因此它更需要我們的呵護,它的存在讓一個國家有了民族之魂,然而我們往往容易把呵護轉化成了溺愛,放任之,這最終只會讓其失去了最珍貴的本質——“熱愛”。
所以,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面,要考慮到,只有憤怒是不起作用的,甚至憤怒推動的行為可能還沒有傷害到對方,先傷害到自己。所以,就要思考,怎么樣才能全面地制衡對方,真正地戰勝對方。要達到這些目的,就需要理性,認真研究兩國的態勢,找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并不意味著懦弱,恰恰相反,是在對方挑起矛盾的時候,找到有效回擊對方的方法。
(來源:中國日報網 望石)
相關報道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