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非洲,是一個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熱點。中國到底在非洲做了什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黛博拉·布羅蒂加姆在著作《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中作了翔實講述。有評價說,這本書徹底顛覆了“中國在非洲是一個輕率的捐贈者”觀點。該書中文版本中國開售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黛博拉·布羅蒂加姆教授。
①中非關系成媒體熱點
問:《龍的禮物》英文版2009年出版了,中文版日前也與讀者見面,您怎么看待這部作品?
答: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在非洲的貿易、援助和投資增長引人關注,中國與非洲的關系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媒體的熱點新聞。例如,很多旅居澳大利亞的華人看到當地媒體的新聞報道后,非常想知道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情況。他們都知道上個世紀60、70年代,中國在非洲修建了著名的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從那以后,他們想了解更多中國在非洲的情況,中國與非洲的關系如何、中國的到來對非洲有何影響、有哪些幫助。我要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便做起了中國在非洲情況的研究。我在非洲見到了很多中國人,聽到了很多有關中國的故事。中國公司把中國工人帶到非洲,現在非洲大地還有100萬中國農民在勞作。這是我親眼看到的,世界上應該有更多人相信這個事實。
②有助西方人認識中國
問:您曾經寫過另外一本有關中國在非洲的著作——《中國援助與非洲發展:輸出綠色革命》。您為何對中國在非洲的故事如此感興趣?
答:我曾經在中國香港、臺灣學習中文。1980年,我到中國大陸旅游,在廣東到上海的火車上,遇到兩名獲得中國獎學金的非洲留學生,這是我對中國與非洲關系的最初了解。當時,我正在研究國際發展,包括中國發展、非洲發展,我帶著很多問題去了非洲,開始研究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中國對非洲農業的援助有助于當地經濟發展嗎?中國是否要把中國的發展模式搬到非洲?當時,還沒有人研究中國在非洲的情況。直率地說,很多人都疑惑,我為什么要研究這個課題。其實,我想向世界闡明,中國在非洲真正做了什么、怎樣做的、有什么影響,這些有助于西方人認識真正的中國。
問:為了寫這兩本書,您在非洲呆了多久?訪問了多少中國企業和中國人?
答:我第一次到非洲是1983年,為了寫第一本書,在那里呆了近兩年時間,采訪了無數中國公司和中國人。那本書主要寫了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岡比亞三個國家的情況。1995年后,我關注中國與非洲的商務往來,主要呆在尼日利亞和毛里求斯。2007年,我開始寫《龍的禮物》,我走訪了十幾個國家,包括坦桑尼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納米比亞等,還第一次到了埃塞俄比亞。我采訪了超過100個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在利比里亞和贊比亞的市場里和中國商人聊天;在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和塞拉利昂采訪中國援外醫生;在毛里求斯、尼日利亞等國采訪工廠的華人老板,還采訪了很多中國建筑公司的負責人以及中國派駐非洲國家的大使。
③中國在非洲貢獻受到肯定
問:中國企業在非洲做了很多事,您認為,中國企業對非洲人民最大的幫助是什么?
答:修建基礎設施對非洲人民幫助最大。非洲基礎設施極其落后,中國公司可以快速、低價地修建基礎設施,例如公路、橋梁、港口和電話網絡。很多世界銀行和非洲發展銀行的項目訂單被中國公司拿到。眾所周知,非洲各國的交通狀況都很糟糕,中國公司在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的城市修建城市環路有效地緩解了交通擁堵。制造業是中國公司新的興趣點,在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贊比亞和埃及,中國公司投資建筑材料、皮革加工、軋棉機械、食糖加工等初級工業,還有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在非洲生產手套和鞋子等。
問:在西方國家,有觀點認為,中國企業在非洲并不是要幫助非洲發展,而是中國需要非洲的資源,您看到的是這樣的嗎?
答:中國不需要非洲的資源,相反,歐美國家需要。幫助非洲,是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國不是單純攫取資源,中國也在幫助非洲發展。非洲有54個國家,中國與其中很多國家關系很好。非洲人民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得到投資和新技術,他們喜歡中國商品,乘車走的也是中國企業修建的公路。與此同時,中國公司的到來,也讓非洲人民緊張。現在是競爭全球化時代,非洲企業不具備實力,不能與中國競爭。非洲人民已經意識到,他們需要更好的技能,中國政府在非洲開設的技能培訓班就很受歡迎。針對非洲民眾的問卷調查也顯示,中國在非洲的貢獻是受到肯定的。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