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4歲的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近日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回顧了他與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建立的深厚友誼,并分享了他的中國情緣。
拉法蘭第一次來中國是1976年,那時他剛剛28歲。
“我當時還是個學生,和一隊法國人一起到中國旅游,從哈爾濱一直到深圳,北京正好在那次縱跨中國旅行的中間部分,”拉法蘭一邊回憶一邊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36年前。
一個外國人在1970年代走遍中國,這已是不尋常的事情。但在拉法蘭的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是他到達北京那一天的場景,那是9月9日,毛澤東主席去世的日子。
“整個國家都沉浸在悲痛中,到處都是在哀悼的人們。”雖然拉法蘭有的是純西方的文化背景,接受的也是西方的政治教育,但他卻一直嘗試讀懂在街上看到的那一張張如同失去至親的悲痛的面孔,試圖理解當時那種包圍整個國家的失落與痛苦。
正是那些日子的經歷讓這位在一生中經歷無數政治斗爭的法國前總理坦承,每當面對他人的情感宣泄時,他從來都不會站在反對的一方。
“在開口說話之前你必須先理解他們,更重要的是分享感受,而不是作出判斷,”拉法蘭如是說。令年輕的拉法蘭感同身受的,并不僅僅是當時悲傷的氣氛。
“我們身邊不時有小孩子跑來跑去,他們并不太理解發生了什么,只是在街上奔跑,孩子們臉上單純而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在我們心中投下了一片永恒的陽光,”拉法蘭說。
一些孩子給拉法蘭旅行團里的成員遞來乒乓球拍,邀請他們一起打球。“結果永遠是一樣的,他們總是贏,”拉法蘭一邊回憶一邊把對悲傷氛圍的追憶轉向對美好瞬間的回味。
孩子們贏得的不僅是比賽,還有拉法蘭他們的心。
“那些孩子代表了希望——中國也許還很貧困,還許多困難要面對,但是她的人民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拉法蘭說到。他回到法國后就寫了一本名為《黃色的世界》的書。
“我在書中想要表達的觀點是,總有一天中國將會重新得到屬于她的世界地位,成為一個一流國家。這也許需要一點時間,但總有一天會成為現實,我們都需要關注,”拉法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