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1月6日報道,原題:使用學生實習生凸顯中國用工荒 去年9月,急需1.9萬工人的煙臺富士康工廠向當地政府求援,地方官員隨即令該市職業高中派出學生救急。隨著諸多工廠從珠三角遷出,他們發現中國其他地區并不像想象中那樣遍地都是工人。
這種狀況促使跨國公司及其代工企業使用大量職業學校和技校學生。這類學校教授多種專業并包括強制性工作經驗,這意味著學生只有接受學校指派的工作才能畢業。中國教育部預測,每年至少有800萬職校生約1/8的中國16歲至18歲人口被安排到生產線和車間工作。
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工資在中國制造業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高,有些行業已達30%。這促使中外制造商轉向具有低成本優勢和消費階層日益壯大的中國其他地區。煙臺的最低工資為1100元,而深圳已達1500元。
迫切取悅新投資者的中國地方政府,往往依賴學校解決用工荒問題。煙臺市并非中國唯一支援富士康的地方政府,但該市能表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煙臺LG伊諾特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估測,2004年至今,煙臺可招用的16歲至18歲的人口已減少一半,如今確實很難招到工人。
在臨時需要增加工人的生產高峰期,工廠往往將目光轉向學生。中國學生的數量確實很多。最近5年來職校畢業生激增26%,2011年達660萬。中國的父母往往將無法進入高中就讀的子女送到職業學校。在位于華南的本田汽車工廠,此類學生在工人中的比例就相當高。對制造商而言,相對全職工人,成本較低的職校學生也極具吸引力。即便二者工資相同,后者也能節省10%至40%的支出,因為不用承擔義務為實習生繳納醫療或保險。
中國法律要求學生日工作不超過8小時且不準上夜班。但煙臺的職校學生說,他們每天工作12小時且常上夜班。被采訪的學生對實習工作看法不一,有人抱怨太累,有人認為有助于未來就業。艾默生電器(中國)則表示,實習生和其學校發現,在我們這里的工作經驗很有意義,是其職業生涯的重要第一步。(作者露西霍恩比,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