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中巴別塔的故事很好地說明了使用多種語言的意義。圣經上記載,曾經,人類都講著同一種語言,但他們卻開始爭吵,于是上帝決定讓他們聽不懂對方的語言,這樣對人類更好。
現在我們卻換了過來,人們現在爭吵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對方,人們相互不信任,是因為他們講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和膚色。
關鍵就在于此:語言不僅僅是語言學,語言的微妙之處在于其歷經了歷史歲月變遷,根植于本族文化之中,還被人民不斷使用、心口相傳。
于是,美式英語與標準英式英語不同,即使是在英國內部,都有不同的人說著千差萬別、互相幾乎都聽不懂的英語。標準英式發音估計只有聽BBC才能聽到,但現在即使是BBC都充滿了不同的口音。
就中國國內而言,語言溝通沒有問題。多謝秦始皇,我們書同文,這能克服哪怕是最難懂的鄉音。但要與世界交流時,中國仍是結結巴巴。
多數中國人都是透過模模糊糊的翻譯看世界,有些翻譯早已是意離九霄之外。
好萊塢電影名和明星名早已面目全非,恐怕連親媽都認不出來了,但中國的老少電影迷們卻叫得朗朗上口。網上有著許多餐館英文菜名打錯、誤翻鬧出的笑話,這些錯誤只有讓這道菜更具異域風情,更是宣傳了“中國人只吃奇怪的動物部位”的傳說。
在北京星巴克點拿鐵,你最好得知道怎么說“拿鐵”,中文就是“拿過來的鐵”的“拿鐵”。并且,點漢堡之前也要仔細看看,麥當勞大漢堡在中國叫“巨無霸”。
對外國記者來說,稿期催急,想在中國政府部門網站上獲取點信息,都被搞得昏頭昏腦,但也沒有在銀行轉賬或開戶時,面對那一疊密密麻麻印滿中文的表格那么痛苦。
中國的公務員都是電腦通,在信息時代如魚得水,但看到國外的文件,不是用中文書寫的文件時,他們都傻了眼。
一個遇到的熟人告訴我,除非能證明我的出生證明和結婚證是有效的,否則都被認作無效。
當我父親需要住院時,需要出生證明來證明我是他的女兒,而我丈夫幫我在派出所登記“外國居民”時,得要結婚證來證明我是他老婆,l兩個申請都被拒了。
文件必須在簽發國譯成中文,他們都天真地認為,新加坡那邊的譯員掌握著標準的中文,能夠通過檢查。幸運的是新加坡的譯員的確過關,也終于承認了我女兒和妻子的身份。
講這個故事不是要抒發滿腹牢騷,而是要強調: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旅游、居住和工作,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學習、旅游,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也會越來越緊密。
在交流過程中,因為文化、習俗不同,難免發生摩擦。唯有互通語言才能避免摩擦,減少沖突。
我們的很多同事都是西方人,他們說著標準的普通話,還喜歡用中文發微博。只用不超過140字,他們便能分享經歷與故事,這說明他們愿意在交流上跨出第一步。
我們的記者們都是年輕奮進的中國人,他們努力向全世界報道,報道自己在國內的所見所聞、小聞大事。他們也在努力幫助世界了解中國,向世界解釋事件怎樣發生、為何如此。
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幫助新聞人物們——不論是高層政客,還是田野村夫——幫助他們與世界連在一起。
反過來,我們希望世界能夠擯棄偏見,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報道,或是基于二手資料來評價中國事務,歪曲了事實,造成了偏見。
保利那 D.洛(Pauline D Loh )博士是專題報道和中國日報周日版的主編。
(來源:中國日報社 保利那 D.洛 編輯: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