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非合作的不斷拓展與深化,所謂中國“新殖民主義”成了某些西方勢力輪番炒作的戲碼。無論在哪個搜索引擎檢索“指責”“中國”“新殖民主義”,主語無外乎“西方”“西方媒體”“西方國家”等。至于每次炒作的源頭,或是西方政客無中生有的發言,或是歪曲非洲官員學者的觀點,甚至連中國對非出口總額超過進口都成為西方鼓噪中國“新殖民主義”的論據,照此邏輯,中國對美也是貿易順差,是不是中國也在“殖民美國”?
中國是不是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非洲國家最有發言權。2010年8月,南非總統訪華時稱,“中國從未對非洲大陸進行過‘殖民’活動”;蘇丹前國家元首達哈卜也曾表示,“中國是真心來幫助蘇丹和非洲的,并不是像西方媒體所說的‘新殖民主義’,我們都反對這樣的言論,這樣的言論也是不符合事實的。”2006年中非開啟外交關系50年之際,有媒體對中國在非洲50年形象變化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與“新殖民主義”無關。
與以強占土地和資源為主要形式的殖民主義相比,“新殖民主義”主要是指殖民母國利用政治、經濟等非暴力手段實現對殖民國政治、經濟、市場、文化等方面的控制??v觀多年來的中非合作,中國展現出的非但不是這種所謂的“新殖民主義”,反而是一種基于共同歷史遭遇和發展需要、兼顧道義與利益的“新合作主義”。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國與非洲國家有相似的歷史遭遇,長期以來休戚與共,并在許多國際事務中密切配合。盡管中非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但在與非洲的政治交往中,中國始終堅持不逾矩、不越軌,尊重非洲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從來不尋求向非洲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中國對非洲提供援助時也絕不附加政治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殊權利。
在與非洲國家進行能源交易時,中國沒有像有些國家那樣對非洲能源產品進行“價格壓榨”,而是以合理的國際市場價格購買。同時中國也一直不斷努力改善中非貿易結構,特別是鼓勵企業從非洲進口高附加值商品。長期以來,中國還對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無償援助,并且免除了非洲國家的大筆債務。道義之交,只此已足。
授人以魚亦授人以漁。西方長期殖民侵略的歷史,造成了許多非洲國家的經濟結構單一畸形,決定非洲國家經濟命脈的重工業、礦產業、制造業等,長期為西方跨國公司所操縱,這些都限制和影響了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一直以來為非洲提供大量資金、技術以及自己脫貧的經驗,積極推動非洲國家在發掘資源優勢的同時,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實現經濟獨立。以石油合作為例,中國在非洲并非掠奪式開采,而是幫助產油國建立了一整套煉油設施,提高加工能力,幫助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中非是患難之交,更是共進之交。那些指責中國搞“新殖民主義”的炒作,動搖不了中非合作的基礎。中非之間“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經得起時間和任何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會不斷深入發展。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