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形勢跌宕起伏,危機重重,中國企業加大海外投資步伐,已經成為維持和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一股重要、穩定的力量。
中國企業在非洲: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非洲經濟年均增長近6%,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財政狀況逐年改善。非洲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中國等新興國家對非的大量投資以及對非貿易的大幅增加。據商務部有關數據,截至2010年底,中國對非投資累計40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約130億美元。同時,中國企業在非洲共簽訂承包合同額218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325億美元。
中國企業走入非洲,從產品生產、配套基建到技術傳授、勞工就業,給非洲帶來了巨大收益,中非合作由“輸血”轉變為“造血”,由“援助”轉變為“共贏”。中國企業在非洲積極開展屬地化經營,據一般統計,中國企業在非洲承包或投資項目中,非洲員工同中國員工的比例為13:1左右。以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在1981年進入尼日利亞市場,30多年來,經營鐵路、公路、橋梁等多個領域業務,雇傭當地員工11170多人,創造了大量就業,培養了技術人才。
中國企業在歐洲:雪中送炭,帶去信心
隨著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迅速增加。近年來,在歐債危機的陰霾下,歐洲經濟持續低迷,中國企業走進歐洲,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演繹出一個個精彩的雙贏故事。
2008年,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獲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二、三號碼頭35年的特許經營權,僅僅幾年時間,令比雷埃夫斯港煥然一新,2010年第四季度,港口扭虧為盈,2011年,客貨吞吐量分別達到2000萬人次和170萬個標準集裝箱,成為希臘最繁忙的港口。自接管到現在,中遠在當地直接創造了800多個就業崗位。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后,位于比利時根特的沃爾沃工廠不但沒有裁減一名員工,還為當地提供不少就業機會。當地員工高興地說:“我很滿意現在的新東家,能在沃爾沃工作已成為當地就業者的一種驕傲”。中國企業到歐洲,帶去的不僅僅是投資,更多的是對歐洲經濟和一體化的信心與支持。
中國企業在美洲:七年苦戀,終修成正果
2月26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對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購交易。中海油“迎娶”尼克森的七年苦戀,歷經波折,修成正果。由于尼克森部分資產位于墨西哥灣,交易需要得到美國方面的監管許可,美國政府在2005年曾否決相關交易,理由就是“國家安全”。如今,最終能放行,說明美國也在審時度勢,更加務實,看到了合作共贏的大勢。
未來,經濟全球化的舞臺上將會有更多中國企業的身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中國企業將繼續以建設者、合作者的身份通過努力和開拓、經營和發展,實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融共生的信心和決心,實現共同發展的步伐。(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