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興:小學劃片,公平真的這么難嗎?
教育、醫療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其分配機制最容易被社會所關注,而隨著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度愈來愈高,教育成為中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在北京,小學劃片、小升初歷來被視為一筆“糊涂賬”,在“免試、就近”的大原則下,逐漸的衍生出來了種種的說法,“就近不是最近”、“尊重歷史”、“援建優先”等等五花八門的附加式解釋應運而生,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追根究底,這一切的背后,反映出來的是教育資源的分配機制問題,如何把資源分配權力關進“公平、公正、公開”的制度籠子里,使教育分配權在陽光下運行,在三公條件下,“糊涂賬”自然會日漸清晰起來。
目前筆者耳濡目染的此類事件頗多,以筆者追蹤的北京市大興區一典型事例解析說明。
一、“扣窟窿”劃片,究竟是何道理?
大興區在北京市振興南城的政策支持下,近年在基礎建設、教育、醫療等方面投資成效顯著。據了解,該區綠地西斯萊小區是上海綠地集團在北京的首個房地產開發項目,也是大興區黃村鎮新城建設的龍頭項目之一,小區位于大興黃村鎮原高米店村,作為該區域的中高端的住宅,集別墅、普通住宅、商業配套、商業地產于一身。但2012年小區收房后,讓該小區的業主們目瞪口呆的事情發生了,根據當年五月份大興區小學的劃片文件,大興區教委意外地把該小區的小學學區劃到濱河小學,該小學位于綠地南側步行約半小時路程,其間還需跨過三條馬路、一個菜市場,而對距離該小區僅有舉步之遙的景山學校大興分校(原高米店小學),該小區居民僅能望而止步;更令人費解的是,南側的康順園、中鐵五院兩個小區卻跨過了綠地,被劃入了景山小學大興分校,這讓該小區的2300戶居民均心有疑云,憤憤不平,戲謔給大興區教委起了一個“扣窟窿”劃片大法的稱謂。該小區的市民提供了他們認為非常滑稽的劃片示意圖,
緊鄰西斯萊的小學以輻射的方式吸收周圍1.5km的小區,而與景山小學步行不到五分鐘的西斯萊被劃分到將近1.5km以外的小學。從當年的劃片結果來看,其劃片結果嚴重有悖于北京市政府、市教委在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京教基二〔2012〕10號)工作原則中“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由于欠缺公平以及公正,亦有悖于原則中的“就近入學”。 該小區有熱心人士為了實踐路線,從小區7號樓步行到濱河學校用了25分鐘,據稱這是一個中年人的步行速度,如果換成小孩、老人,加上錯綜繁雜的各個路口,安全隱患無疑成為這些年青爸爸媽媽們為之焦慮的擔憂。
二、漫漫維權路,什么時候孩子上學不再求人?
人民日報有篇評論指出,“求人者為什么會有需求?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優質資源稀缺,供不應求、僧多粥少。”景山小學大興分校作為一種優質資源,作為社會資源的配套,如何利用資源的分配來吸引資源,北京市發展相對落后區域應該首先研究的課題,而不是將其作為私有物,敝帚自珍,藏于身后。而被求者的尋租能力,一般均是改革不到位,觀念更新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于是靠市場調節、靠制度規范不如靠關系變通、靠求人擺平,加之權力監督遠遠不夠,一些人把手中的權力當成尋租工具,謀求法律之外的特權,為走后門洞開方便之門。為什么守著家門口的學校上不了,想上還要去求人呢?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該小區這兩年的漫漫維權路,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據小區居民敘述,自2012年起,通過各種途徑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希望區教委能夠改變這種有悖于市教委政策的劃片方式。但多次的溝通后,區教委只是表示“他們已經盡心了,因為西斯萊小區所在的街區沒有相應的資源配套,所以將西斯萊劃分到相對就近的濱河小學”,而對于更南側的康順院和中鐵五院因為歷史原因要劃分到景山小學以及其它更多的疑問,大興區教委一般避而不答或者是繞圈子,最終協商無結果。小區居民又經過區信訪途徑與大興區教委進行了再次磋商,最終的結果仍然無疾而終,但大興區教委在小區內貼出了告示稱:“2012年劃片已經確定,無法更改,2013年會重點考慮綠地小區的小學劃片問題”。
2013年4月,在2012年區教委承諾的美好前景下,綠地小區又堅持去了大興區教委,希望能夠就2013年的劃片問題給與公平和就近考慮,但僅僅得到教委一個辦公室科員的回復,其主旨就是“今年大興新城會新增四所小學,優先滿足西斯萊小區的居民”,但被詢問到四所小學位置及距離時,該科員竟然很奇怪的表示拒絕回答,并拒絕了小區居民請求見一下領導的要求。接下來,維權人士說,今年和去年的維權歷程有著驚人的相似,去教委,去信訪,最終又以各種莫名的理由被堂而皇之的打發,并且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教委還是信訪都堅持只能口頭說明,無書面反饋,且在劃片結果公示前不再進行溝通。今年區教委給出了更原則的口頭說明:一是今年新增幾所小學;二是具體劃片需要等市教委的政策;三是大興區教委需要調研學校資源、兒童數量等基礎工作;四是劃片要尊重歷史,需要兼顧其他周邊社區居民權利。雖然大興區教委一再表示,今年的劃片方案必須等市教委五月份出政策、然后等待教委出方案,進而報區政府批準。但也有區教委的內部消息是:“西斯萊已經有了新的劃片小學,不是濱河,不是景山!”。
而經過兩年堅持不懈的維權,始終徘徊在綠地小區居民中的一個疑問是“什么在左右著大興區教委的小學劃片?”當提出左邊這種劃片方式存在嚴重的有違公平公正原則的時候,區教委說要尊重歷史。 “尊重歷史”凡是不能解釋的事情就是一句話尊重歷史!究竟歷史是什么?據綠地小區居民了解,綠地小區所在地就是原高米店村,景山小學為高米店小學重建更名而來,中鐵五院在高米店小學存在時小學劃片為濱河小學。高米店小學重建更名了,康順園和中鐵五院劃到了景山小學,而原來學區在此的綠地小區卻被劃到了濱河,學校變了,學區也發生了徹底的翻跟頭式的變化。
目前,該社區的維權活動仍在進行中,而在兩年的維權中,許許多多的說法,有些有點無根據,但多多少少反映出當前人們對目前教育資源配置的疑慮:
2012年年初的時候,有業主打電話詢問劃片情況,大興教委的答復是:“劃片結果還沒有定下來,你們跟開發商談去,這個需要開發商的支持”;一個退休的大興教育口的老人說:開發商的原因,不愿出錢,不愿出房,上海人不懂北京的潛規則。甚至有人傳言,某部門給開放商要一棟別墅,開發商摳門不給,活該你們上不了,西斯萊作為周圍數一數二的高端住宅,都是有錢人,你們不交贊助費教委學校哪里來錢?……我們也真心不希望謠言變成遙遙領先的語言。但是無論如何,教育不應成為地方政府與開發商之間利益博弈的犧牲品,再窮不能窮教育,希望公開、公平、公正的陽光可以使這些傳言不攻自破,我們仍對政府改革充滿著信心。
在本文形成時,恰值北京市房山長陽業務有教育維權問題媒體報道,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房山區教委相關同志對外界作出了承諾:。“我們將根據四華里以內劃分學區的標準,嚴格執行教育部的‘就近上學’原則,不會出現‘兩里地外的孩子能來、半里地里面的孩子不能來’的情況,保證讓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順利入學。”,而我們的大興區教委,你又在作什么?
反觀這一事例的整體經過,我們發現,小學劃片的“糊涂賬”背后其實是存在很深的制度性因素,也同時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三、后記
(一)教育社會化,地方政府與房產商博弈的盛宴
教育,尤其是9年義務教育,在一個城市規劃中,本應由政府配套建設,盡量過多的利益糾葛,最大限度的保證教育均等化。而目前的較為普遍的是政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商“援建”,而凡此種種的背后協議,無制度規范、無透明監督,政府省了錢,開發商賺了房價加成,在利益面前,公平有時黯然失色,所以才有了綠地小區居民的意外,才有了各種各樣的糊涂賬。教育公平不是一句口號,必須實實在在的落在實處。
(二)地方政府應在變化中變革,提升服務意識
縱觀這些維權的過程,政府部門仍然未走出以前的思維怪圈,解決事情仍然主要靠推諉、拖延,總寄希望用“生米煮成熟飯”后的結果來遮掩事情本來的面目,在公民意識、法律意識日益提升的社會,這種態度帶來的只能是矛盾的深化。新一屆政府提出,要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去深化改革,深化改革,請先自服務起步。試想,姑且不論2012年教育配套不健全的現實,在2013年大興北城新建四所小學的情況下,大興區教委如果在該事件中,那怕有一個工作人員,能夠堅持原則,保證不會出現‘兩里地外的孩子能來、半里地里面的孩子不能來’,用公平的陽光掃去維權者的疑慮,可以預期,事情將是另外截然不同方向發展。
本文來源:http://live.china.com.cn/2013-04/25/content_5905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