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銷售公司或存“內斗”
事實上,與奧迪、寶馬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不同的是,奔馳似乎始終與中國市場保持“距離”。2012年全年,奔馳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銷量為19.62萬輛,同比僅增長1.5%,而奧迪、寶馬分別銷售為40.58萬輛、30.3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9.6%、39.7%。
“與奧迪、寶馬相比,奔馳打開中國市場的進度顯然慢了一拍,從現有的車型來看,奧迪、寶馬國產車的比例明顯高于奔馳,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與中國經銷商的合作關系‘緊張’。”張志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里也包含歷史原因,與奧迪、寶馬的銷售模式不同,奔馳最早打入中國的時候把經銷權幾乎全權包給利星行,同時利星行又是奔馳中國的大股東,這里面存在著復雜的利益斗爭。”
“直到去年利星行所持奔馳中國股權的稀釋,及北京奔馳新銷售公司的建立,奔馳的營銷渠道整合才告一段落,而這一過程持續了2-3年之久。”張志勇解釋說。
據悉,利星行和奔馳中國曾簽訂了長達八年的“保護協議”,這一協議至2010年12月31日到期。在這八年“保護期”內,利星行作為奔馳中國的主要股東及奔馳中國旗下最大的經銷商集團,在包括華東地區在內的眾多地區劃定了“勢力范圍”,這些地區的大部分經銷商由利星行參股或獨資設立。
去年7月份,奔馳中國宣布調整股權結構,戴姆勒所持有的奔馳中國股份將由51%增至75%,利星行的股份則由49%減持至25%。在去年新銷售公司成立時,利星行被迫出局,戴姆勒和北汽各占50%,未占任何股份,但即便如此,利星行依舊是奔馳最大的經銷商集團。
然而,剛剛成立的銷售公司顯然需要“磨合期”,“奔馳擁有著北汽薄弱的核心技術,而北汽則能幫助奔馳加速國產化步伐,因此從兩者結合的初衷來看是向好的。”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不過奔馳和北汽在技術研發、經銷策略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達到合作無間。”